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郡斋读书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郡斋读书志》

 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解题私家藏书书目。南宋晁公武撰。四卷,后志二卷。公武字子止,澶州清丰(今山东巨野)人。绍兴进士,久居四川作地方官,在荣州任上,始编此书,故叫《郡斋读书志》。作者在自序中说:“书凡五十箧,合吾家私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目分经史子集四类,各有“总论”一篇,又分四十五小类,各类提要,多述该类学术源流。提要对作者生平、内容主旨、学术渊源、篇章次序等,依每书情况,各有侧重地加以评介,而以考订为主。此书是我国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开创古代学者编写自家藏书书目的先例。其提要对书籍作出的评介尤为后人所重视,后马瑞临作《文献通考·经籍考》,全以此书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据。此书所录诸书后多佚,后人赖此书解题,得窥一斑,故素为学者所重视。

古籍名著《郡斋读书志》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是宋代的一部私家藏书解题目录。宋晁公武撰。约成书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主要版本有袁州本和衢州本。袁州本为7卷本,主要有: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杜鹏举刻本(今佚);宋淳祐十年(1250)番阳黎安朝刻本;清康熙六十一年(1772)海宁陈师曾刻本;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袁州本。衢州本为20卷本,主要有:宋淳祐九年(1249)南充游钧衢州刻本(今佚);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门汪士钟艺芸书舍重刻衢州本;清光绪六年(1880)会稽章氏据艺芸书舍本重刻;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先谦校刻本。目前袁、衢二本并行。
 关于袁、衢二本孰优孰劣,历来是各执一说,迄无定论。实则两本各有所长,不宜以优劣论之。袁本早于衢本,解题较多地保留了《读书志》的原貌,并分别《原志》、《后志》、《附志》,书籍来源清晰,通行本又有《考异》,可以明两本异同,此为袁本优点。衢本经晁氏门人统一编订,浑成一体,解题亦较袁本详尽,此为衢本优点。我们检读晁《志》,当取两本之长,不宜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澶州清丰(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世居汴京昭德坊,人称昭德先生。晁氏先世为宋时北方望族,素以翰墨为业,家中藏书极丰。公武出身于显赫的书香门第,少承庭训,酷爱图书,博览不倦。不幸的是其家曾罹火灾,藏书多有损失。及至金兵挥戈南下,中原沦陷,其家藏书更是尺素不存。北宋靖康之难,金人南侵,公武随父冲之避乱入蜀,侨居嘉定(今四川乐山县)。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公武举进士第,初为四川转运使井度属官,继为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绍兴十七年(1147)以左朝奉郎通判潼州府,后知恭州、荣州、合州,转潼川路转运判官。乾道三年(1167)为利州路安抚使,继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1169)知兴元府,七年(1171)以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除临安少尹,累官吏部侍郎。著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诂训传》4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诂训传》30卷,《稽古后录》35卷,《昭德堂稿》60卷,《读书志》20卷,《嵩高樵唱》2卷。其著作均已散佚,传世者惟《郡斋读书志》。公武曾为井度属官。井度,字宪孟,南阳人,笃嗜藏书,曾主持刊刻著名的“眉山七史”。他经过十余年的辛勤搜罗,藏书颇富。由于公武博通古籍,酷嗜图书,勤于收藏,深得井度赏识。井度晚年,其子皆稚幼,临终前将书全部赠于公武。公武得井度藏书千余种,合以自家藏书,“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郡斋读书志》自序),初步写成了流传至今的中国目录学名著《郡斋读书志》。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袁本)约二十二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共设43类。其中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史部13类: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史评、职官、仪注、刑法、地理、传记、谱牒、书目;子部17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卜算;五行、兵家、类书、艺术、医书、神仙、释书;集部3类:楚辞、别集、总集。衢本比袁本多设两个类目:子部“天文卜算”析为“天文类”和“星历类”;集部增“文说类”。
 《郡斋读书志》的结构体例相当完善。全书前有自序,继有总序;总序之后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每部之前均有大序;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小类,每类均有小序,缀于本类第1部书的提要文字里;每书之下均有解题。自序叙述了藏书源流和收书成书经过。总序叙述了图书分类的源流。大序先述本部的类目,然后再述本部图书的渊源及流派。小序对本类图书的特点、分类和分类依据、学术地位及流派均有介绍,而且言简意明,确能起到“穷源至委,竞其流别”,“览此一篇而各说俱备”(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的作用。
 《郡斋读书志》的重要特点表现在解题方面,这也是它的精华和价值所在。其解题不拘形式,视书的具体情况,少则十几字,多则百余字,或述著者之经历,或论书中之要旨,或明学派之渊源,或列不同之学说,繁简各得其宜,内容翔实富赡。同时,历代对该书的著录、序跋、藏弆、雠校,以及有关的典章制度、掌故轶闻、书籍的考订、辨伪、评价等情况,亦间有记载,特别是在考订辨伪方面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第1部私家藏书解题目录,是宋代目录学著作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特别是在解题目录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宋以来著录家之首”。其解题方法始终为后世目录学家所遵循,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即以《郡斋读书志》为蓝本;直至清初藏书家钱曾撰《读书敏求记》,以及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其书目解题方法无不受其影响。《郡斋读书志》完备的书目结构体例,赢得了历代目录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书目方法和丰富翔实的解题内容,对于我们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和目录学史,均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

《郡斋读书志》

南宋晁公武撰。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中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著录图书24500卷,分经、史、子、集4类,每类有小序,每书之下除注明作者外,还有提要及读书心得,对书的主首、学术渊源等有所论述,多偏重于考订。其中著录之书多已佚传,赖此目得以考见大概。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私家藏书目录。又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1105—1180)字子止,因祖居汴京昭德坊,人称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山东巨野)人。藏书家、目录学家。他出身于北方世族官僚家庭,幼承家学。靖康末年金兵南侵,公武随父晁冲之入蜀避乱,定居嘉定。绍兴中考中进士,做了四川转运使井度的属官,得其馈赠的大量图书。公武累官至吏部侍郎,致仕后一直居于嘉定府,直至病卒。绍兴二十一年(1151)当晁公武在守荣州(今四川荣县)任上时,学问已经成熟,他利用井度的赠书、祖上的藏书和自己当官以后苦心收罗的大量图书一一校雠,论述大旨,每校完一部,即写出读书心得,并附入不少遗闻佚事,最后总汇而成《郡斋读书志》。
书目采用四分法的分类体系,共分四部四十二类(袁本分为四十三类,衢本分为四十五类)。与以往诸家书目相较,书目在类目的设置上有了不少变化。经部分为十类,去除谶纬类。史部分为十三类,删去旧事、岁时类,新增史评类。子部分为十六类,删去历数、算术、五行、卜筮类,并天文、历数为天文历数类。集部分为三类,其中别集类扩为上、中、下三部,以适应别集类文献大量增长的趋势。
在编撰内容上,书目有完整的大小序和内容提要。书目前有总序,阐叙历代编撰目录的经过及所以依四部分类的缘由。每部前有大序,称为总论,列次每部所属各类,并述释各部学术源流及派别,品评特色得失。每类之下有小序,这些小序并未标明,而是写在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之内,这种形式,系前所未有。书目仿照宋王尧臣《崇文总目》的内容、形式编写提要。每种书的书名之下写有解题,内容包括责任者、内容、学术源流,并品论书的价值,介绍书的版本沿革、异同情况及书的真伪、文字异同、墨色特征、存亡掌故,对当代著作,著录尤为详赅。总的看来,解题偏重于考订论辨,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为书目撰写大小序、为每部书撰写提要的优良传统,开私家解题目录之先河,树私家目录著述之典范。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解题目录,都是在仿效和发展晁公武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创作的。它同《直斋书录解题》一起,被后代目录学家称为私撰目录的双璧。
最早由杜鹏举在约1157年于四川刻成原刻本四卷,共收书一千零三十三部。后蜀中又刊有公武门人姚应绩所增公武晚年续裒之作而成的二十卷本,共收书一千四百六十一部。南宋淳祐九年(1249),袁州守李安朝于宜春翻刻原刻四卷本,命宋宗室赵希弁校刻,赵就他家所藏书中为晁志未收者编为《附志》一卷(实为上、下二卷),共成五卷。《附志》分类芜杂,完全不按晁目分类排列,共录书四百六十九部,收书兼及庆元以后,多为晁目梓成后近一百年内新出版的通行刻本书。同年,衢州守游钧刻姚应绩所编二十卷本于信安郡。次年(1250)袁本将竣工时,衢本传到袁州,李又命赵希弁把衢本中较袁本多出的四百三十五种、八千二百四十五卷编为《后志》二卷,附刻于五卷之后,又加入赵希弁所撰《考异》一卷。如此,袁本则实收书一千九百三十七部。袁、衢两本刊刻不久即告失传。袁本直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3)海宁陈师曾获旧抄本,才将之刊刻于世,但已非原书面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者即此。民国初年,张元济得到了故宫所藏宋刻真袁本,分别加以影印,收入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版《续古逸丛书》和1937年同馆版《四部丛刊》三编和《万有文库》二集中,这才恢复了袁本的真面目。衢本至清乾隆间才由嘉定瞿中溶始得旧抄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苏州汪士钟将瞿得抄本请大学者李富孙、黄丕烈校勘付梓。清光绪六年(1880)会稽章寿康又据汪士钟艺芸书舍本重刻衢州本。清光绪十年(1884),湖南王先谦校核袁本于衢本上,仍依衢本编次为二十卷,附赵希弁撰《附志》一卷于后,卷末又附清钱保塘撰晁公武事略及王先谦撰校补,成为当时最好的本子。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以汪士钟所刊衢本,合校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影印南宋淳祐九年所刊袁本,由孙猛校证的《郡斋读书志校证》,则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 通志·校雠略   直斋书录解题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收晁氏私家藏书1461部,24500卷。分经、史、子、集四部。为我国首部附有提要之私家藏书目录。有《四部丛刊三编》、《万有文库》本。

☚ 满文书籍联合目录   直斋书录解题 ☛

郡斋读书志

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书目名。南宋晁公武撰。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收书一千九百三十七部,二万四千五百卷。多为已佚之书。传世本有二,内容有异:四卷本初刻于袁州(今江西宜春),通称袁本;二十卷本初刻于衢州(今浙江衢县),通称衢本。为中国最早的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参见“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

二十卷,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约1104—约1183),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井度“天资好书”,是南宋初四川的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将藏书尽送晁公武,成为撰录《郡斋读书志》的主要依据。晁公武历知合州、恭州、荣州,公务事少,遂以井度所赠,加之自己所藏,除其重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编录工作,并于“元日”作了书序。孝宗即位前夕,入为监察御史,后又出为利州路安抚使,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历扬州、潭州。乾道七年(1171),除临安府少尹,未几即罢,以吏部侍郎休致。晚年,居嘉州符文乡,又得闲暇,再对全志重加订补,手自编定,由杜鹏举刊刻,是为四卷本。刊行之后,晁公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补正,增入了未著录或新成之书,补写了十五六则小序,多立了两个类目,调整了近五十部书的归类,改变了部分类目编次的窜乱,书名更注意名实相符,卷数往往取足本或后出版本更换残本和先出之本,作者也多所订正和明确认定。题要的撰写增补最富,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的生平事迹。此外,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也增补甚多。可惜,晁公武未能看到其结集刊行,最后由姚应绩刊刻成书,是为二十卷本。这两个蜀刻本都已亡佚。理宗淳珰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今属浙江省)重刊二十卷本,后称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今江西宜春)重刊四卷本,又刻了赵希弁续撰的《读书附志》一卷。次年,并刻赵希弁据衢本摘编而成的《读书后志》二卷和《二本考异》。与《读书后志》相对,先前的四卷本被称作《前志》。《前志》、《附志》、《后志》合为七卷,后称袁本。自此,《郡斋读书志》在流传中形成衢本和袁本两个版本系统。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重要著述。著录图书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见者,实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袁本著录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重见,为一千四百五十九部。)其中,尤以唐、宋 (北宋和南宋初)书籍为完备,可补两《唐志》和《宋史·艺文志》之缺。分类依当时通行之法,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设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共四十五类。(袁本《前志》分四十三类。)书首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称“总论”,二十五个类目前有小序。(袁本《前志》九个类目前有小序。)小序未标明,置该类第一部书的题要中。每类之内,各书大体依时代先后编次。史部立史评类,衢本集部立文说类,具有开创的意义。两个版本系统,历元、明两代,虽流传不坠,但未重刻过。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陈师曾重刻袁本。嘉庆二十四年 (1819),汪士钟重刻衢本。光绪十一年(1885),王先谦以汪士钟重刻衢本为底本,校以陈师曾重刻袁本之抄本等,成一合校本。《四库全书》所收两江总督采进本,属袁本系统。民国年间,南宋淳珰袁州刊本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被发现,涵芬楼、四部丛刊三编、万有文库先后据以影印或缩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汪士钟所刊衢本为底,合校以涵芬楼影印南宋淳珰袁州刊本,并作内容的疏证和考订,又附以赵希弁《读书附志》,是目前较完备的一个校点本。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目录提要书。南宋钜野(今巨野县)晁公武※编录。所收录书籍分为四部42类:(1)经部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等10类;(2)史部有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史评、职官、仪注、刑法、地理、传记、谱牒、目录等13类;(3)子部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历算、兵家、类书、杂艺、医书、神仙、释家等16类;(4)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等三类。晁氏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加以校雠异同,每完成一种即写出读书心得。为宋时著名目录提要,后世考据宋以前古籍版本源流多据此书,元马端临《经籍考》多取材于它。

☚ 冠县方言   费县方言 ☛

《郡斋读书志》jun zhai du shu zhi

Records of Reading Books at Qun Studio→晁公武 (Chao Gongw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