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潭柘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潭柘寺

 位于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的南麓。潭柘寺本名岫云寺,因该处有“龙潭”和“柘树”,故俗称“潭柘寺”。据史志记载,在晋代此处曾建有嘉福寺,唐代武则天时改名“龙泉寺”,金皇统年间,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传说,元代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曾在此寺为僧尼。明代又改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才改名为“岫云寺”。这座千年古寺建筑规模宏伟,因山建寺,殿堂随山势逐层向上而建。全寺的建筑主要分三部分,以中轴线上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殿等建筑为主,东、西建筑为辅的格局。东部有方丈院、行宫等,西部有楞严坛、戒坛和观音殿等。一层层排列有序,古朴典雅。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潭柘寺
潭柘寺  tánzhèsì

座落於北京門頭溝區羅睺嶺潭柘山腰。以寺址本青龍潭,後潭平建刹而山樹多柘,故稱。初建於晉,稱嘉福寺。唐改稱龍泉寺。金皇統間易名大萬壽寺。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修葺,復名嘉福寺。明末稱今名。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重修,改名岫雲寺。寺宇分三組,依山而構,佔地百畝。主要建築有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寳殿、三聖殿、毗盧閣、方丈院、流杯亭(亦稱“猗玕亭”)、楞嚴壇、戒臺、觀音殿等。方丈院後有明延壽塔。塔院内有金、元、明、清僧塔七十二座。寺存遼代銀杏樹一株。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西山下·潭柘寺》:“寺先名嘉福,後名龍泉,獨潭柘名,傳久不衰。”清·吳長元《宸垣識略·郊坰四·岫雲寺》:“即潭柘寺,在羅睺嶺平原村,去京城西北九十里。晉曰嘉福寺,唐名龍泉。燕人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本朝康熙間赐今名。”清·勵宗萬《京城古蹟考·西城·潭柘寺》:“臣按寺在宛平縣潭柘山,晉曰嘉福,唐曰龍泉,……明末仍今名。康熙三十一年勅重建,賜名岫雲禪寺。”

潭柘寺

中国北京寺庙。位于门头沟潭柘山山腰,距市区45 km。因山上有青龙潭、寺内有古老的柘树而得名。始建于晋代(265~420),当初名嘉福寺。北京流传着“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北京自元代建大都城,比潭柘寺的修建要晚约800年,可见潭柘寺历史之悠久。唐代改名为龙泉寺,金代更名为万寿寺,明代恢复旧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年(1692)又改为敕建岫云禅寺。全寺建筑主要分为3部分:中轴线上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怀亭、帝王宫、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等;西路有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西南斋、大悲殿、写经室等。寺门前还保留了几株柘树。

潭柘寺

潭柘寺

佛寺名。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山腰,因寺后有龙潭,山上多柘树而俗称潭柘寺。始建于晋代(265—316),早于北京城,故有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 的古谚语。原名嘉福寺,唐时称龙泉寺,金代改名大万寿寺,明复称嘉福寺,清康熙帝亲赐寺名 “敕建岫云禅寺”,但都不如俗名潭柘寺闻名遐迩。寺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在松柏翠竹掩映之下,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以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为中轴,两厢对称布局。大雄宝殿黄瓦重檐庑殿顶,保留着金元建筑特色,尤其是大脊两端的巨型琉璃鸱吻栩栩如生,跃跃欲飞。传说康熙特赐四条镀金剑光鸱带将其系住。三圣殿东侧有一绿荫如盖的千年银杏树,高30多米,树围7米,传说植于辽代,清高宗封它为帝王树。西侧还有一棵为配王树。毗卢阁是全寺最高点,登阁眺望,远山近景尽收眼底。东边有明代修建的藏式金刚延寿塔和庭院式行宫建筑群。方丈院、万岁宫、太后宫等院落,碧瓦朱墙,修竹清泉幽雅别致。院内有一四角攒尖绿色琉璃瓦顶的方亭,四柱间有坐凳栏杆,地面石砌蟠龙形流水渠,取“曲水流觞”修禊禳灾之意。乾隆亲题匾额“猗玕亭”。西边是戒坛、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大悲坛、写经室等,建筑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寺外还建有延寿堂、龙潭、观音洞、上下塔院等,历代塔群建筑丰富多姿,或玲珑,或庄重。元世祖之女妙严公主生前出家潭柘寺,其墓塔也在其中。潭柘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碧云寺   云居寺 ☛
潭柘寺

潭柘寺

位于潭柘山中。为北京最古老的庙宇。俗语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北京)城。”始建于西晋(265—316),名嘉福寺,唐改龙泉寺,金称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称岫云寺,今寺门有康熙帝手书“敕建岫云寺”额。因寺后有龙潭、山中有柘树,习称潭柘寺。寺中建筑分为三部分。中轴线有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等,大雄宝殿重檐黄瓦庑殿顶,大脊两端巨型绿琉璃鸱吻系有鎏金长链。殿额为赵朴初所书。下檐有清乾隆帝题“福海珠轮”匾额。其东侧有古银杏一株,高30余米,干围需6人合抱,传为辽代种植,乾隆封之为“帝王树”。东路为庭院建筑,有方丈院和清帝行宫,幽静别致。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来游,并留下许多诗联题刻。院内仿“曲水流觞”故事,建有流杯亭,乾隆题为“猗玕亭”。西路有戒坛、观音殿等建筑。观音殿内塑有观音菩萨像及元世祖忽必烈帝后、皇子、公主妙严像。全寺殿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寺前方尚有安乐堂和塔院两组建筑,塔院内有金元明清各代僧塔72座,其中有妙严公主“妙严大师之灵塔”。寺背依宝珠峰,四周九峰环列,翠屏秀耸,旁有清泉流水,寺中殿宇掩映于苍松翠柏中,古有“潭柘奇秀甲天下”之誉。可惜文献所载“柘树千株”之景,今已不存。

☚ 戒台寺   妙峰山 ☛
000001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