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秋雨
《红楼梦》中有很多片断,读后如嚼橄榄,久而愈甘,如饮醇醪,渐入佳境,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是不断的,久远的。掩卷之后,人物反而愈走愈近,感情愈来愈浓,景象愈来愈清晰,这些饶有意境的片断,在《红楼梦》中,是颇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朵奇葩并不仅仅属于诗,它也盛开在古典长篇小说这片茂林修竹之中。而“潇湘秋雨”就是其中的一段。
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得意境幽深,如诗如画,实在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曹雪芹的写秋风秋雨不是骤然而至,他先从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黛玉又犯了旧疾写起,慢慢地那秋天的脚步就愈来愈紧了。作者这样写道:“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其实在这一回里,作者写风雨的笔墨并不多,而这一天发生在潇湘馆内的事却不少,比如有薛宝钗殷勤周到的嘘寒问暖。晚饭后宝玉来,又有那发自肺腑,无微不至的深情的体贴和关注。这两件事都写了很大篇幅,但这些都无法驱散潇湘馆内的寒气,阴沉沉的云,瘦伶伶的竹,紧一阵,慢一阵的雨,一阵比一阵凉的风。黛玉情不自禁地写道: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是的,大观园中,荣国府内已是“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了,黛玉祈求着,哀叹着: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姑娘的幽怨愁思,落纸无声却又不绝如缕。疏竹、虚窗、罗衾、残漏,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动着如云如烟的愁思。黛玉吟罢刚刚搁笔,披蓑戴笠的宝玉冒雨而至,他一迈进门便问了一连串来不及回答的问题,充满了殷切的关注,暖融融,甜蜜蜜,我们从黛玉的说笑中感到她此刻情绪极好。潇湘馆外虽是一派潇瑟凄凉的夜色,但潇湘馆内却充满了温馨光明。其实当黛玉吟诗的时侯,作者借助诗的形象,把象征着黛玉心情的秋风秋雨渲染得一片惨淡凄凉。残漏声声,泪烛摇摇,从“抱得秋情不忍眠”开始,到“牵愁照恨动离情”,黛玉的内心形象已塑造得十分哀感动人。它的基调是低的,音色柔细深沉。但当宝玉一进门之后,黛玉的情绪立即出现了逆转,她听见丫环报了一声: “宝二爷来了。”而且作者还加上“一语未尽”四个字,黛玉就不觉笑了起来,就象太阳一下子跳出地平线那样,驱散了所有的阴云,和煦、明亮、五彩霞光同时降临到大地上来。宝玉一面问话,一面仍不放心地“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 ‘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面对着宝玉那眯着眼觑着的时候,作者十分高明地把镜头完全对准宝玉,略过黛玉的任何反映,我们没有看见黛玉在躲闪、嗔怪、或乾脆站起来让开,而是十分顺从、坦然地接受了这一风格蕴藉的柔情抚慰。他们心上的云翳已然揭去,露出了两颗赤诚的心。时针已指着“戌末亥初”了,宝玉在越来越紧的雨声中,拿着黛玉给他的又轻巧,又亮的玻璃绣球灯,一径去了。那淅沥的雨打在宝玉的箬笠上,打在蓑衣上,转过潇湘馆的粉垣,眼前就只剩下玻璃绣球灯那小小的光圈儿,照着脚下的棠木屐,橐橐的脚步声愈来愈小,愈走愈远了。这一小段描写并没有破坏整个“潇湘秋雨”的意境,反而因为有了这又柔、又细、又美的情思,刻画出只有潇湘馆才有的独特神韵。
接着就有蘅芜院的婆子来送燕窝了,她们是打着伞,提着灯来的。原来潇湘馆外仍是脉脉复飕飕的风和雨。
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人物活动着的那连续不断的舞台空隙处,仿佛漫不经心地稍事点染,却使我们感到无处不是风,无处不是雨。这种写法好象画国画,着色不多,但一笔下去,在浓墨的周围却烘染出很大的晕圈儿,一层一层地向四方扩散开去。听啊!那淅淅沥沥的是雨声,那飒飒啦啦的是风声,那远远的好象吆呼声儿是熟睡的紫鹃的鼻息声,一时有母有兄的宝钗,穿蓑戴笠的宝玉都一一浮现在黛玉的眼前,而林姑娘那一片凄凉寂寞的心情就象淡淡的轻烟,开始缭绕在你的周周,又深深地,挚着地印在你的心上。《红楼梦》的写意境,真称得起 “言约而意丰,隽永而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