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溪州铜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溪州铜柱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河岸。1971年因修建水库而迁至原址10公里外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铜柱是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的罢兵盟约。柱高4米,重2500公斤,中空八面体,柱上铭刻(复溪州刺史铜柱记》,碑文楷书,2000多字。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溪州铜柱

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和溪州首领彭士愁所立的纪事铜柱。铸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后晋天福四年(939)秋,称雄湘西的溪州刺史彭士愁引兵万余攻楚,兵败,遣子纳印请降, 与楚王饮血立盟。楚王马希范仍以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铸铜柱,刻记其事。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入地六尺。原立于辰州府西北的溪州会溪坪(今湘西古丈县境)。曾被多次搬移。现在永顺县东南,1971年因建设凤滩水电站,柱址被淹,迁徙至王村宝塔山。后又迁至永顺县不二门。铜柱八棱稍圆, 外刻《复溪州铜柱记》以及另外五十多人的职衔姓名等。铜柱中空,相传内实巨钱,上有铜顶, 清中叶顶被盗,运至江心,舟覆顶没。据传其中铜钱被人以饴糖粘之俱尽。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花果山上,是中国古代铸铜艺术珍品。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铜柱始建于940年(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原在永顺县会溪坪,该地古称溪州,因此而得名。1971年因建水库而迁今址。铜柱高4米,直径40厘米,重5000斤。柱身中空呈八面体,每面宽15厘米,每面均刻有文字,内容有祀文、颂赋、誓词等。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2000余字,记载了940年(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土司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率兵攻夺辰州、澧州,后来立约罢兵的史实。汉、土两家立铜柱为界,将誓词刻于柱上,永世修好,这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

☚ 长沙铜官窑遗址   平江起义旧址 ☛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位于王村花果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立在县东南酉水河畔的会溪坪野鸡坨下。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会溪坪为北宋下溪州故城。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地区为楚王马殷父子所据,马氏委任土司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保靖、龙山等县。后马希范继马殷位,溪州由瑊子彭仕愁袭刺史。后晋天福四年(939),锦州、奖州、溪州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楚王统治,由彭士愁率领东出,取辰州、澧州。楚王马希范遣刘勍等率步卒五千迎战,彭士愁败走,遣其子率诸部降。次年,楚王马希范“立铜柱以为表,命学士李皋铭之”。上镌盟约规定各守辖地,互不侵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铜柱重2500公斤,柱高4米,入地2米,上半呈八面形,下半呈圆形,直径39厘米,中间空心,内部以马氏时期所铸铁钱填实,下层熔锡灌注。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41行,2300余字。字为秀丽楷书,有颜体,也有柳体。文后附诗,有“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等句。历经千余年风雨霜雪,铜柱无剥蚀磨损,体现了五代铸铜技术的高超水平。1972年,因酉水河上建水电站,铜柱原址在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将铜柱迁至永顺县王村花果山,并建八角攒尖顶保护亭。

☚ 王村   老司城祖师殿 ☛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原位于永顺县太坪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1971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后移至王村镇溪州民俗风光馆内,为湘西千古名胜。铜柱是中国古代常作划分疆界的标志。溪州铜柱为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罢兵所立的划分疆界的界柱。铜柱高4米,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圆形,直径39厘米,中间空心,重约2.5吨,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共41行,2300余字。另外还有誓词,衔名,皆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196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王村瀑布   石壁画廊 ☛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存于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王村镇康家堡溪州铜柱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十国楚天福五年(940) 马希範铸造。铜柱高2.98米,重2.5吨,下端圆形,上端为正八方形,每方宽0.15米。柱身中空,内原以马氏时期所铸铁钱填空,后被人自顶盖撬开盗走。柱上阴刻楷书《复溪州铜柱记》,竖41行,2118字。内容为自署溪州刺史的彭士愁于 “溪州之战” 失败后,在会溪坪(今古丈县罗依溪镇) 与楚王马希範订立的罢兵盟约。史称“会溪之盟”。铜柱是研究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典,也是探索湘西冶炼业的重要物据。铜柱原立于会溪坪铜柱溪野鸡坨山坡上,居酉水西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王村丛山堡花果山上,并筑亭保护。1990年4月藏于湘西民俗风光馆。2004年9月移入现址。

☚ 王村古镇   天主堂 ☛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

在湖南省永顺县王村镇左丛北山坡上。原立于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河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此。永顺古称溪州,故称溪州铜柱。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地区为楚王马殷父子所据。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马殷之子马希范率兵征讨溪州刺史彭仕愁,天福五年(940年)罢兵言和,并镌盟约于铜柱。铜柱高3米,重2500千克。中空八面体,柱上刻楷书“复溪州铜柱记”2000余字,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毗卢塔   常德铁幢 ☛

溪州铜柱

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同溪州刺史※彭士愁战罢讲和后所立纪其善后事宜之铜柱,亦为界标。铸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天福四年秋,士愁引兵攻楚,兵败,遣子师暠率向、田、龚、朱、覃五姓首领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徙溪州于便地,命其为溪州刺史,立铜柱于溪州会溪坪(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境内)以记其事。柱高1.2丈,重5000斤,八楞型,中空,上刻《复溪州铜柱记》及50余人衔名。内容有:溪州降楚;楚对溪州收赋税,不抽兵丁,不兴兵侵害;双方不掠夺彼此土地和人口,不阻挠交通,不强行买卖货物等。柱经多次迁移,现存湖南不二门地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