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粘膜的慢性炎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可发生关节炎,包括游走性关节痛和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和病理 迄今未明,可能与感染、遗传、食物过敏、精神神经和免疫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粘膜。粘膜下层病变程度较轻,肌层和浆膜一般不累及。病变粘膜呈水肿、充血、出血、溃疡和炎性渗出。溃疡开始较浅小,椭圆形,先由沿结肠纵轴发展,继而融合形成广泛不规则的大片溃疡,严重时几乎没有完整粘膜,仅有散在的残余粘膜。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急性发作期或有继发感染时,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如有组织修复,则出现肉芽组织,形成假性息肉。
临床表现 起病一般缓慢,少数急骤。主要症状为间歇发作性腹泻,粪便伴有血、脓和粘液。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常为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绞痛。里急后重和下背不适也不少见。体检可见腹胀、肌紧张、压痛或及跳痛。轻型或缓解期病例可无阳性体征。部分病人可伴有外周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炎发生率约占本病的9~11%,与性别年龄无关,在结肠病变广泛者发生率较高。其特点为暴发性发作,24h内达高峰,疼痛为游走性,可能比类风湿关节炎剧烈。大部病例累及关节少于4个,也有多达8个者,以膝关节为最多见,以下依次为踝、肘、近端指间关节、腕、肩和掌指关节。病程多大于1个月,也有持续数月以至数年者。实验室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一般阴性;关节液为无菌性,混浊状,凝固力佳,白细胞5~12×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补体水平正常。X线一般无明显异常,偶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囊性变和穿凿样改变。关节炎的发作与结肠炎的活动相关,缓解后一般无后遗症。1.1~25.6%病人可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般男多于女,HLA-B27(+)占73%,比正常人群高,比单纯强直性脊柱炎者高。临床表现和一般强直性脊柱炎相同。脊柱炎症状可先于肠病数年出现,与结肠炎活动性无关,溃疡性结肠炎缓解后,强直性脊柱炎并不随之好转。还有4~15%的病人可发生仅有X光表现的无症状的骶髂关节炎。
实验室检查: 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沉加速;有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Ⅷ活性增加、血清白蛋白和钾、钠降低。粪便常有血、脓、粘液,镜检有红、白细胞,反复常规、培养检查无特异病原体发现。结肠镜下可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时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轻触即可出血。溃疡浅小,表面有脓性渗出物;溃疡也可大片融合。后期患者可见假性息肉,粘膜苍白,肠壁僵直及结肠袋消失。X线气钡双重造影,急性期粘膜显示粗大肿胀,可见细小溃疡,肠壁痉挛。后期结肠呈铅管状,有时可见卵石形成假性息肉。
诊断 凡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且粪便有血、脓、粘液者,应作粪便镜检、培养等检查,除外菌痢、阿米巴肠病等特异性结肠炎;还应与直肠癌、结肠癌鉴别。结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治疗 内科治疗旨在控制急性发作并防止复发。严重者应住院,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并补充维生素和进食高蛋白少渣饮食。深静脉高能量营养疗法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并使肠道得以休息,有时能取得临床缓解。重型病例主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左半结肠病变者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保留灌肠。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可用于轻型病例,亦是防止复发和维持缓解的主要药物,但应注意其副反应。关节炎和脊柱炎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和大出血以及结肠癌变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一般良好;暴发型及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病程冗长病变广泛者有并发结肠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