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湿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湿泻病证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参见濡泄、洞泄条。 湿泻由湿邪犯脾,土不制水,清浊不分,注入大肠而产生的腹泻,称湿泻。主要表现为泻下如水,或大便次数增多而溏薄,苔腻,脉濡。 湿泻shīxiè病症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因湿气伤脾所致。症见泻下如水, 或大便每日数次而溏薄, 苔腻, 脉濡。治宜化湿和中, 用豆蔻散( 《圣济总录》: 肉豆蔻、甘草、厚朴)、除湿汤、胃苓汤等。夹热者, 用厚朴汤( 《圣济总录》: 厚朴、黄连)、戊己丸。 湿泻 湿泻湿泻是指湿邪所引起的泄泻,临床表现以身重困倦,肠鸣,便溏或清稀,腹不痛为特点。湿泻名见《丹溪心法》。《内经》称濡泄。 ☚ 暑泻 热泻 ☛ 湿泻shī xièdamp diarrhe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