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霉菌病
肾霉菌病都属于继发性。白色念珠菌病、放线菌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隐球菌病及诺卡氏放线菌病等感染可在全身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近10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霉菌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上述这些霉菌的全身感染均可累及肾脏,而引起继发性肾霉菌病。
肾念珠菌病 在正常人群中约65%能从口腔、粪便或阴道中可分离出白色念珠菌,尤其是体弱、重病及糖尿病者为多见。在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更易出现念珠菌感染。尿路念珠菌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因该菌可在正常人尿道或膀胱内作为腐生菌(Saprophytic bacterium)存在,故念珠菌尿不能作为尿路念珠菌病的诊断依据。肾念珠菌病多由于上行性感染所致,少数为血源性。肾实质内有小脓肿形成,伴灶性坏死,可找到芽生细胞及假菌丝。偶在乳头部形成块状物,阻塞输尿管。上行性感染者早期即有尿路刺激症状及腰痛; 血源性感染,同时并存肺、心、肝、脾等感染的相应症状及体征。目前认为导尿标本培养菌落数>104/ml有诊断价值,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常较导尿标本高2~5倍,导尿标本不离心,每高倍视野有1~3个霉菌者,培养菌落数多在1.5×104/ml,其准确性达80%。血清沉淀素试验,测定念珠菌抗体有助于诊断。治疗可用5-氟胞嘧啶 (5-Flourocytosine)每日50~150mg/kg,数周至数月为一疗程。严重感染需用二性霉素B。正在使用皮质类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应立即停用。
肾放线菌病 本病较肾念珠菌病少见,病人多有脓毒败血症症状、贫血及腰痛,肾盂造影所见的病变以结核,肾固定及腰大肌阴影消失,尿中找到放线菌可肯定诊断。治疗可用青霉素及四环素族,一般认为四环素族疗效较好。单侧肾放线菌病经药物治疗数周,如无效可考虑作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