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疡病证名。 ❶《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❷《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 ❸《外科发挥》卷一:“肿疡,谓疮未出脓者。”指一切疮疡早期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者。 肿疡指疮疡的早期。毒气盛,正邪相搏、气血瘀滞的阶段,表现为红,肿、痛、热的急性炎症现象,未成脓,或脓液很少而未破溃者。 肿疡病症名。❶《外科发挥》:“肿疡,谓疮未出脓者。”指一切疮疡早期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者。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阳证者多为急性发作,肿势高起,焮赤灼热,疼痛剧烈,如痈、有头疽、疔、疖等,多发于皮肉浅表,表现为表、实、热证;阴证者多为慢性发作,肿势平塌,散漫无根,不红不热,不痛或隐痛,如无头疽、流痰、瘰疬等,多发于筋骨深里,表现为里、虚、寒证。 ❷《疡医准绳》:“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 肿疡zhǒng yáng《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痈、疽(1)。病证名。 ❶ 《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❷《疡医准绳》卷五:“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 ❸证名。《外科发挥》:“肿疡,谓疮未出脓者。”指一切疮疡早期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者。 肿疡zhǒngyáng病症名。出《周礼· 天官》。《外科发挥》: “肿疡, 谓疮疡未出脓者。” 一切疮疡早期, 由于实邪蕴结, 气血壅滞, 体表结块肿疼者, 均可称为肿疡。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先宜内消, 用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 如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等。火盛邪实者, 宜清热攻下, 如内疏黄连汤。如不消散, 亦不作脓, 或熟而不溃者, 则兼虚象, 应以补托为主, 如透脓散。 肿疡 肿疡凡一切体表未溃破的肿块均称肿疡。见于《周礼·天官》,谓: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其后《外科理例》谓:“肿疡内外皆壅。”《外科大成》谓:“肿疡之作,由胃气不从。”论述了肿疡虽大多数发于体表,但与体内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脏腑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发生肿疡。肿疡分为阳证和阴证。阳证者多为急性发作,肿势高起,焮赤灼热,疼痛剧烈,如痈、有头疽、疔、疖等,多发于皮肉浅表,多表现为表证、实证、热证;阴证者多为慢性发作,肿势平塌,散漫无根,不红不热,不痛、隐痛或痠痛,如无头疽、流痰、瘰疬等,多发于筋骨深里,多表现为里证、虚证、寒证。 肿疡多因外感六淫邪毒、饮食所伤、内伤七情,引起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所致。因人之气血,周流不息,如环无端,稍有壅滞,则可作肿疡。然而产生肿痛症状的病机为: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先痛后肿伤于血,先肿后痛伤于气,肿痛并作的,气血俱伤。 肿疡之临证,根据其病因不同,而各有所别。 ❶辨肿:虚肿者,多漫肿;实肿者,多高肿;热肿者,色红皮光,焮热僵硬;寒肿者,其势木硬,色紫黯青;湿肿者,皮肉重坠,深则按之陷指,浅则起光亮水疱,破流黄水;风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势宣浮微热微痛;痰肿者,软如绵,硬如馒,不红不热;郁结伤肝作肿者,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气肿者,以手按之,皮紧而内软,遇喜则消,遇怒则长,不红不热,皮色如常;跌扑外伤瘀血作肿者,暴肿胖胀。其次,若先肿后痛者,其病多浅在肌肤;先痛后肿者,其病多在筋骨。肿疡作痒,一般少见,若见于肿疡初起,则多为风热相搏,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若见于肿疡后期,则多为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向愈趋势。 ❷辨痛: 轻痛者,肌肉皮肤作痛,属浅;重痛者,疼痛彻骨,属深; 虚痛者,痛无胀闭感,喜人按揉;实痛者,胀闭痛感,畏人按触;寒痛者,痛有定处,皮色不变,遇暖则缓;热痛者,皮色焮赤,遇冷则减;跳痛感者,有化脓趋势;脓痛者,壮热不退,肿疡高起,痛甚中软,按之应指;瘀血凝结作痛者,初起隐隐作痛,微热微胀,将溃则色紫微痛;风痛者,走注甚速,游走无定,刺痛难忍。 ❸辨脉象: 脉浮有力,多为风寒、风热在表;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脉沉多是邪气深闭;脉数,为有热,或酿脓;脉数滑大,则肿疡成脓;脉滑而数,为热盛,或为有痰;脉涩者,为气血凝滞,实邪壅塞;脉大,多为邪盛正未伤;脉小,多为气血两虚。肿疡在未溃之前,为邪盛时期,一般多见有余之脉,此为常侯,若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小之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是属反常之象;肿疡未溃之时,见结、代、散、促之脉,则更为不良之象。肿疡虽发于体表,若毒邪炽盛,也可内犯脏腑,而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轻者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重者可有壮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因此,观察脏腑病变的反应,也是辨别肿疡轻重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气血两虚,则正气不能托毒外出,可出现毒邪走散,侵入血分扩散至全身,呈现走黄、内陷等,若频现恶逆之证,多危及生命。 肿疡之内治,凡初起者,必求消之于早,宜用内消法,这是一切肿疡初起治法之总则,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适用于未成脓的肿疡,在具体用法上须审证求源,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情,运用不同的方法,绝其源,清其内,不使外发,故称内消。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变部位、所属经络,进行辨证施治,凡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亦可移深居浅,转重为轻。若疮形已成,则不可概用内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反使溃后难敛,不易速愈。若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则肿疡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必须采用补托之法,用补益气血和透托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若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则用解毒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外治方面,凡肿疡红肿热痛,肿胀局限,根脚收缩,肿块软硬适度,疼痛剧烈者,为气滞血凝,热毒炽盛,宜用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之剂,以寒胜热,促其内消,而不宜用热性药,以免助长火毒。但苦寒药也不可太过,过则毒为寒凝,变为阴证。凡证见肿块质硬,皮色不红不热,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不痛或微痛,多为寒湿侵入,气滞血凝所致,宜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剂。肿疡未能消散,按之中软而应指,脓已成者,则应及时切开引流,使脓毒外泄,防止毒邪内攻,或旁窜深溃,腐烂肌肉筋骨等,切开引流后形成的溃疡,则可酌情按溃疡处理。 ☚ 疮疡 溃疡 ☛ 肿疡zhǒng yángswelling sore; acuteskin inf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