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静脉血栓形成thrombosis of renal vein系一种少见的疾病。本病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如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可延伸至肾静脉;肾肿瘤可波及肾静脉引起血栓;血液高凝状态而致;心脏病、脉管疾病等。病变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病程可缓慢进行,亦可迅速起病。临床表现不一,一般可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即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血尿、久之肾功能改变等。肾血管造影、B超有助于诊断。预后与引起的疾病关系较大。 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in thrombosis即肾静脉系统内有血栓形成。病因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血尿,腰部不适,肾区叩痛,腹、背部表浅静脉可出现侧支循环。急性者可用抗凝疗法;慢性者主要应治疗原发病,并对症处理。 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静脉血栓形成肾静脉主干或其分支的血液凝固,造成静脉阻塞,称为肾静脉血栓形成。它可发生于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常见于成人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可为双侧性,亦可为单侧性,甚至仅发生于一侧肾静脉的几条分支或肾内较小的静脉内。急性肾静脉主干的血栓形成,常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较差,慢性者常可借助侧支循环,使肾静脉回流得到改善。 肾静脉血栓形成可有下述四种情况: ❶血栓首先在下腔静脉内形成,然后延伸到肾静脉内,多发生在各种静脉炎和静脉管壁有损害时,有些则原因不明。 ❷婴幼儿严重脱水,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容易发生肾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是双侧性,亦可为单侧性。血栓主要在肾静脉内,一般不累及下腔静脉。 ❸各种病因引起的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容易并发肾静脉主干或其分支的血栓形成,亦可引起肾内中、小静脉内的多发性血栓,导致节段性肾血液回流障碍。 ❹肾脏本身或邻近器官的肿瘤侵犯肾静脉管壁,引起瘤栓或血栓性阻塞,多见于肾癌患者,血栓形成的范围,随静脉管壁的损害情况而定。上述 ❶ ❷两种情况,多为急性肾静脉干的血栓形成,而 ❸ ❹的血栓形成则较缓慢,多数伴有肾门和肾周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若能渡过危急期,则静脉侧支循环亦同样可以建立。 肾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仍未完全明了。从婴幼儿严重脱水时,容易并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来看,其发生机理可能与血液浓缩、肾静脉内血流减慢以及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关,这也和成人有严重肾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如重症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下腔静脉阻塞时,容易并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相符合。至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特别是膜性、膜-增殖性肾炎以及淀粉样变肾病综合征,容易并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则除上述原因外,可能由于这些患者的肾静脉内膜发生了某些损害(包括某些免疫性直接损害和代谢障碍如高脂血症、激素的应用等所致的间接损害),导致血小板易在肾静脉管壁集聚,激活凝血系统,而引起血栓形成。 肾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急性症状多数剧烈、急骤,突发腰痛,发热,血中白细胞升高,少尿、血尿、蛋白尿,可有(或无)高血压。检查见患侧肾脏增大,肾区有明显叩压痛。若下腔静脉内亦有血栓,则可有下肢水肿; 可因栓子脱落而引起肺动脉栓塞,这时病人有胸痛、咳嗽、咯血,甚至呼吸困难及猝死。缓慢形成的肾静脉血栓,则症状比较隐匿。患者可有肾区胀痛,并逐渐出现腰腹部体表静脉曲张的侧支循环现象。体检有肾区叩击痛,腹部平片见肾影增大。实验室检查有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改变。但多数症状均可被原发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所掩盖,或者不易区分。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肾脏增大及侧支循环现象。静脉肾盂造影除见肾影增大外,有时可见到肾区假囊肿形象,可能是肾淤血,肾间质高度水肿所致。肾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肾血管γ照相,对诊断有帮助。此外当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肺部梗塞症状或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时,亦应想到肾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可用抗凝疗法,疗程3~4周。如能早期确诊,有少数病例报告,在24h内手术取出肾静脉内血栓并辅以抗凝疗法,可获良效。缓慢发生者主要是对原发病和对症治疗。 ☚ 肾梗塞 抗生素肾损害 ☛ 00016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