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推拿
指压推拿,又称“点穴推拿”、“指针疗法”,临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压、点、掐人体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本疗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和散寒止痛等功用。《素问·举痛论》中早就指出按法的治疗作用:“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由于指压推拿是以压住一点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因而适合于操作在经络穴位上,且方法简便,与针刺穴位有异曲同工之妙。针灸医生在治疗患儿遇到惧针,或要施于禁针穴位的时候,也常以指代针,使用指压穴位治疗疾病。《针灸大成·按摩经》称掐穴之法“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指压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理论为指导,在全身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上都可以施用。其特点是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根据近代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健康人指压穴位后,观察到对大脑皮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指压推拿的基本手法是“指按法”(见按法条),主要用手指指端或罗纹面按压穴位,可按而静止不动,也可以按而左右拨动,按而轻轻揉动,按而微微颤动,按而滑行移动,按而起伏松动。此外,还有爪掐、肘压、叩点、鍉针等法(见“推拿手法”条)。“爪掐”即用指甲掐切。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爪掐人中以治昏厥的介绍。“肘压”是用肘尖为着力点进行按压,作用力较强,适用于肌肉丰满部的穴位。“叩点”是将手指微曲,食指按于中指背,拇指抵住中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小指及无名指握紧(或中、食指并齐微屈,拇指抵住中、食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利用腕臂之力,指端快速地反复叩点穴位。鍉针是一种指压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描述其形态是末端钝圆无锋,在临床应用中,以轻压穴位至皮肤呈现红晕,或重压至针感扩散为度。
指压推拿如专门在脊柱或其两旁施行,又称 “按脊疗法”或“压脊法”。一般常取督脉穴或脊穴。第七颈椎棘突至第六胸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于治疗上焦心肺病症;第七胸椎棘突至第十二胸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以治疗中焦肝胆脾胃病症; 第一腰椎棘突至第四骶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于治疗下焦膀胱盆腔脏器及下肢部的病症;骶尾部穴位,常用于治疗肛门病症。疟疾也可在第一至第八胸椎段的棘突上寻找压痛点进行按压。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若犯痧,先循其七节骨缝中,将大指甲重掐入,候内骨节响方止”。
指压推拿如专门在胸部穴位上施行,又称 “胸穴指压法”。所用胸穴,大多为分布于肋骨下缘或骨面上的压痛点。胸穴指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扭伤等症。第一至第三肋、锁骨与肩胛骨部穴位,常用以治疗头、颈、上肢疾患;胸骨旁和锁骨中线附近及腋前线、腋中线上的穴位,常用以治疗胸腹部疾患(其中,第五肋以上穴位,以治胸部疾患为主;第五至第十肋的穴位以治腹部疾患为主);腋后线及腰部各穴,常用以治疗肩背、腰骶及下肢疾患。
指压推拿用于镇痛以及进行手术时的麻醉方法,称“指压麻醉”。我国古代很早就用指压麻醉法于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术中,以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有“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来抑制艾灸时所产生的烧灼痛。指压麻醉的手法操作要求是使穴位部的感应在手术进行时达到最高峰。穴位多选用四肢、颜面、耳郭等部,尤其是深部有骨面的,如合谷、颧髎、太阳等。如拔上颌牙,取颧髎和下关;拔下颌牙、前牙,取承浆和颊车;拔后牙,则取颊车(或颧髎)。扁桃体摘除或上颌窦手术,可指压下关、颊车。甲状腺手术或胃次全切除术,指压太阳、颊车、合谷,术前可配合应用镇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