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指南针用于航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指南针用于航海 史籍中最早的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是在北宋。我国古代航海业相当发达,秦汉时期就已同朝鲜、日本有了海上交往。到了隋唐五代,同阿拉伯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已十分密切。宋代开始,中国庞大的商船队经常行驶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线上。海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南针的忠实指航。宋代以前,海上航行只能依据日月星辰来定位。遇到阴天下雨,便无计可施,只好停船,等待天晴。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后,则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极大地提高了航行效率。北宋朱彧在《萍州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云:“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时在海上航行中,指南针已经同广大船员的命运休戚相关了。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不断应用,它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海上指航仪器,到了元代,不论阴晴昼夜,都依赖指南针的正确导航。也正是由于这种指向仪器的日益完备,才导致了日后的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路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世界航海壮举。从而大大加速了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了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 指南针用于航海 053 指南针用于航海我国古代航海定航向最初只能凭天象。《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而悟矣。”东晋法显自天竺浮海东归,在《大藏经高僧法显传》中曾记述:“大海弥漫无边,不知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所准。”至宋,这种情况才有了变化。朱彧《萍洲可谈》卷2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这是我国用磁针指引航向的最早记载,约在838至1102年期间。 ☚ 罗盘 地动仪 ☛ 指南针用于航海 指南针用于航海Zhinanzhen yongyu hanghai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已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并制造出辨别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韩非子·有度》)到北宋时,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业十分发达。为了克服远航重洋时遇到天气恶劣而不能根据星象辨别航向的困难,利用磁石指南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人“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使用时,把磁针横穿灯心草,然后放在水中,利用磁针指示的方向辨别南北。后来又把磁针装在有刻度的罗盘上,使其指示的方向更加精确。到北宋中期,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朱或所写的《萍洲可谈》中记述了11世纪末年,中国海舶上的舟师在海上航行时,“昼则观日,夜则观星,阴晦则观指南针。”出使高丽的徐竞也记到:“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这些记载说明最晚在11世纪末,我国人民已经把指南针普遍地用于航海业了。南宋时,使用指南针的中国商船,频繁来往于我国和南洋群岛、印度之间。13世纪时,指南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司南”(模型) ☚ 活字印刷术 北宋东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