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的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的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湖南的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山水阻隔,不同地区的民居差异很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苗族多喜聚族而居,苗寨环境千差万别,一般分为三类,即河边寨、山腰寨和山顶寨,呈垂直分布状,其中多远离城镇,处于高山之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及河谷地带,苗家选择避风暖和处落寨,民谚谓之“鱼住滩,人住湾”。寨内民居除全木结构外,也有土木结构的瓦房,加上人口较多,建筑有一定格局。寨脚一般有河,河上搭有板凳桥,河畔筒车、水碾成群; 寨后山间竹木葱茏,一派郁郁葱葱,宛如一幅美妙绝伦的立体山水画。如吉首市矮寨镇的矮寨村、德夯村等。山区则多为灵活巧变、潇洒飘逸的一字型建筑和干栏式吊脚楼,且布局较为分散,少的十几户,多则几十户,倚岩傍水,多择环境宜人的向阳坡地,围以板栅,达到节省地基、少占耕田、避免潮湿、防兽防盗的目的。苗族重视公德,乐于修桥铺路,栽树歇凉,形成传统风气。山寨的拱桥、野渡、跳岩和岩板路、歇凉树、风雨亭等,既为人们提供方便,也构成山区优美的景观特色。苗寨民居讲求坐向一致,苗俗认为谁不如此于己不利。房屋多系全木结构、穿斗式排架结构,装木板壁围护,也有以木栅为墙,削树皮为壁,或以竹编粉饰草泥、牛粪等做法。屋面材料有小青瓦或稻草、杉皮、竹片、木片等,甚或采用石板。木构均用桐油涂饰,露出质地本色,数十年鲜亮如新,表现出自然朴实之美。有的苗寨又就地取材,以石头、石板做成屋项、墙壁、地面,形成极富地方特点的石屋村落。如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石头寨、禾库镇的岩板寨村落等。苗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就势,单栋布置,以适应分居较早的小家庭生活。少则一开间,多至五开间,视每户人口和资财多少而定。一般以四榀三开间一字型悬山顶为基本形式。自左至右分为居室、堂屋、厨厕 (畜) 三间,为苗族五大姓中的吴、龙、廖、麻所采用,石姓则相反安排。头间居室中后部为床,前部设火塘于中柱轴线上。火塘与头排中柱间奉祀神位,唯长辈可坐。火塘上置三脚架,苗民视其为神物。家人围坐火塘,烤火叙茶,接待亲友,成为苗居活动中心。堂屋前部早期退入二三步,形成凹廊,名为 “虎口”、“吞口”; 后期房屋加高,出檐加深,形成走廊,则不用凹廊。堂屋前装槅门两扇、四扇或六扇,可以拆卸。厨房设灶台,后半部作畜栏厕所。屋内较少隔断(后受汉族影响,亦渐增隔断装修),开敞灵活,以适应传统的“椎牛”、“接龙”等祭祀、娱乐活动的需要。中等以上苗居则多在房屋的一端或两端接建厢楼(俗称“架寮”),构成⌐或⎴形平面。厢楼多依坡地成吊脚楼形式。楼前以吊脚或悬挑的方式吊出前廊,有三面挑廊的 “走马楼” 和两面挑廊的 “转角楼” 等做法。窗、栏雕花绘彩,装饰多样,歇山翼角高翘,秀丽雅静。楼底进深很浅,或半敞,或全敞,若加木枋横装,可作仓屋畜圈。楼上则为晚辈卧室、客房,也是休息、晒衣、家务和姑娘绣花、“对歌”、“坐月” 的一个多功能空间。宽敞明亮的阳台一般有一排探出屋外的木椅,装有苗语称“豆安息” 的美人靠。凭栏眺远,山色空濛,田畴滴翠,可尽情饱览赏心悦目的苗岭景色,同时也构成苗居的显著标志和苗寨鲜明的景观特色。城镇之中的苗家大宅也多仿汉族“印子屋”做法。围以高耸的青砖砌封火山墙,内部以天井、过亭组合。对外较少开窗,形成外封闭内开敞格局。装修雕饰精美多样,颇具特色。大门常见的有八字门(凹形门)、吊瓜柱等形式。山墙主要形式有 “凸顶” 与“金字顶” 两种,尺度恰当,浑厚朴实。山墙上的翘角与装饰形式多样,造型优美。阁楼的气窗作为通风采光口,常加了一道迴纹陶质装饰块和宽花边封檐板,显得典雅大方。置于厅堂檐柱之间的花牙子构图规律基本同于气窗,只是略为简朴。房屋柱础种类较多,形状有鼓形、八角、四方、覆莲、瓜形及多种复合体形式,含有 “天圆地方”、“四平八稳” 等寓意。 ☚ 龙山里耶古城 吉首矮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