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篆刻大辞典︱附录一:中国篆刻史事年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篆刻大辞典︱附录一:中国篆刻史事年表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篆刻大辞典

附录一:中国篆刻史事年表

公元史事


 前四○○○ 西安东北郊半坡遗址发现了有竖画、竖钩、箭头等类似契刻纪事的原始文字。
 前二六○○ 传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见《春秋运斗枢》。
 前二三○○ 传尧时,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见《春秋合诚图》。
 前二二○○ 传舜时,黄龙五采,负图而出舜前,白玉检,黄金绳,芝为封泥两端,有文曰‘天王有玉玺’。见《春秋运斗枢》。
 前二一四○ 传禹时,禹治水,黄龙曳尾于前,元龟负青泥于后,龟颔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使青泥封记,其所使元龟印其上,后世印章皆肇此也。见王子年《拾遗记》。
 前一七一一 汤灭夏,建商。《逸周书·殷祝篇》: ‘汤放桀……汤取天子之玺,置天子之座’。又《尚书》: ‘汤以印与伊尹’,此为史书中有关印章的最早记载。
 前一三二○ 盤庚迁都殷。文字主要用于甲骨卜辞。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片看,已具有相当熟练的镌刻水平。又,殷墟中尝出土三方‘商玺’,均为鼻钮方形,文字无法辨认。近人王献唐释为殷商氏族的‘族徽’。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章。
 前一○六六 周武王十一年,伐纣灭殷,建立周朝。金文大盛。印章开始在商业流通中作为凭信而使用。《周礼·地官·司市》: ‘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同书《掌节》: ‘货贿用玺节’。又《秋官·职金》: ‘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
 前七七○ 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春秋之始。
 前四七五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为战国时期。此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印章已用于封泥、记名、器物名称图记、货币、佩饰、烙马等。
 前二二一—前二○六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时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秦始皇在少府设置‘符玺令’,专门掌管玺印,开了后世封建王朝的监印官制度。又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余下只能称‘印’,质以铜,开了以印式、称谓、印材区分官阶的标准。
 前二二一—前二○六 秦始皇制皇帝六玺,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六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它开了后世帝王的玉玺制度。(见《汉旧仪》)又传,始皇一统,得蓝田白玉,命李斯篆文,孙寿刻成传国玺,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或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前二○六 汉高祖元年。汉初设符节令,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尚符玺郎中,主玺及符。又设兰台令史,掌官印之拟文及铸造。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前一二三 汉武帝元狩二年。使用通官印。此制:官二百石以下,由丞相府除授;百石以下,由郡县辟任。二百石以上官名具于丞相府,称为通官。颁定,通官者,由朝廷赐方寸印,即通官印。《汉旧仪》载: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秩二千石,银印,龟钮。下吏卑职只得其半,形长方,称半通印。
 前一○四 汉武帝太初元年。武帝改正朔,数用五纪。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如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案: 今传汉官印,多为四字,不尽五数,列侯及侯相并令长丞尉诸印皆然。见《汉书·郊祀志》、《汉书·武帝纪》、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叙》。
 前七三—四九 汉宣帝时,始赐匈奴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见《史记·西南夷传》、《汉书匈奴传》等。
 九 汉初始元年,王莽建新。时甄酆校定六书,曰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其中缪篆专用于摹印,为当时官私印章的通行字体。
 二五 汉建武元年。刘秀建东汉。《后汉书·礼仪志》载: 诸侯王、列侯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镂;大贵人、长公主铜镂。复设诸侯王金玺,公侯,金印。九卿等二千石以上者,皆银印青绶。中二千石至四百石,铜印墨绶;四百石至二百石,铜印黄绶。又《东观汉记·马援传》:建武中,马援上书言: ‘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
 一二一 东汉建光元年,许慎著《说文解字》。
 二二○—二六五 三国魏时,印工杨利、宗养得授相印法。
 二六五—三七三 西晋泰始元年至东晋列国时期。
 二六五—三七三 晋初设印曹之职,属侍御史,掌刻印也。见《晋书·职官志》此间出现楷书印‘南徐司马之印’,铜铸锐钮,须顺文读之。见清朱象贤《印典》卷三《赉予·楷书印》。
 五五七—五八九 南朝陈时期。《文献通考》载有‘督摄万机’木印,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鼻钮,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以印籍缝用。此为篆刻史上最大之印。
 三八六—五五○ 北朝魏时。印章开始使用朱色印记。《魏书》卷七十六:‘若名级相应者,即于黄素楷书大字,具件阶级数,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又: 印章使用上有‘印缝’和‘骑缝’,此印章勘合制度之始。
 四七二 北朝魏延兴二年。《北史·魏孝文帝纪》: ‘延兴二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此为文献有关马印的最早记载。
 五八九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开皇新制,官印制度变革。一为改汉以来官名印为官署印,印章袭用,罢则缴回;二为印体增大;三为官印不再随身佩带;四为纸帛的使用,印用阳文,朱色印之。此制开隋以后历代官印制度的典型。
 六九四 周延载元年。武后恶玺音同死,改玺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十六年,复为宝。见《文献通考》。此皇帝用印最早使用‘宝’者。宋元至清,宝玺并用。
 七二二以后 唐开元十年后。出现斋堂馆阁印。元吾丘衍《学古编》: ‘轩斋等印,古无此式,惟唐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又,此间出现鉴藏印。见窦《述书赋·印记》及张怀瓘《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二者开文人印章先河。
 九○三 唐天复三年。 《旧五代史·刘传》: 天复三年十一月,刘以衮州降梁,及见梁太祖,令赐冠带,慰抚移时,‘旋受元从都押牙’云云。五代官印传世者,仅有此‘元从都押衙记’一印。
 九六○— 赵匡胤建宋。宋因唐制,又称印章为记。《宋史·舆服志》六: ‘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
 一○五三 北宋皇祐五年。仁宗做‘镇国神宝’,命宰相庞籍篆,参知政事刘沆书其上。
 一○六一 北宋嘉祐六年。欧阳修编撰《集古录》十卷,亦名《集古录跋尾》。
 一○六四 北宋治平元年,将上缴废印,均集于礼部员外郎处销毁。见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一○八三 北宋元丰六年。《宋史·舆服志》: ‘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不即随葬因而行用者,论如律。’案: ‘亡殁’者,当指在职死亡之官吏。是年,曾巩卒。史称其尝辑古今篆刻成《金石录》五百余卷。
 一一○七 北宋大观元年。置符宝郎四员,隶门下省,掌宝玺。杨克一辑《集古印格》一卷,亦名《图书符》
 一一二五 北宋宣和七年。徽宗敕修《宣和印谱》四卷,此为官修印谱之始,亦为后世所修印谱之稿本。
 一一五二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以皇帝尊号制印。
 一一五六 金正隆元年。因官印新旧及文字极乱,命礼部更铸。并对不同官秩的印章重量做了规定。此为官印做重量规定之始。见《续文献通考》。
 一一六四 南宋隆兴二年。初行纸钞‘会子’,专铸‘太府寺专一检察会子印’。复铸‘尚书覆印会子印’。
 一一六六 南宋乾道二年。礼部请郡县假借印记,悉毁而更铸。见《文献通考》。
 一一七六 南宋淳熙三年。王俅辑成《啸堂集古录》,内收摹刻古玺印三十七方。
 一一九六 南宋庆元二年。‘张同之印’,白文,四侧刻‘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生,命之曰同’边款,篆书。此为传世最早的印章边款,也是最早以篆书入款的印章。
 一二二一 南宋嘉定十四年。山东效顺,所铸官印均冠‘嘉定’年号。此官印有年号之始。
 一二六九 元至元六年。元世祖下诏推行八思巴文官印‘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以各国字副之。’见《元史》。
 一二七○ 元至元七年。帝诏左右丞相、平章、枢密、知院、御史大夫,得赐玉押字印,余官不与。见清朱象贤《印典》。
 一二七五 南宋德祐元年。贾似道卒。生前制有‘贤者而后乐此’印,是为成语文句入印之始。
 一二八七 元至元二十四年。吾丘衍辑《古印式》二卷,亦名《学古印式编》、《汉官威仪》。
 一三○○ 元大得四年。吾丘衍撰《学古编》二卷。此为中国最早的篆刻理论著作,后世论者多以首卷主体部分之《三十五举》名之,一续再续。
 一三五五 元至正十五年。吴睿(孟思)卒。生前曾摹补宋王厚之原考《汉晋印章图谱》成《吴孟思印谱》。该书明人始用木版摹刻印行。此为传世最早的古代铜玉印专谱。
 一三五九 元至正十九年。王冕(元章)卒,一作一四○七年。其生前创用花药石刻印,从此石章盛行,篆刻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见《七修类稿》及朱彝尊所撰传。
 一三六八 朱元璋建明,建元洪武。《明会典》: 国初礼部设铸印局,又设儒士二员,专写印上文字。年久模糊者,具奏铸换新印,旧印仍缴印局看验。又设尚宝司、尚宝监。尚宝司女官掌御用各宝;尚宝监职掌宝玺、将军印信等。
 一三七六 明洪武九年。太祖因部臣及布政使用预印空纸作弊事发,议用半印勘合,行移关防。此关防本半印,略同汉半通印,后未实行,但仍沿其制作长方形。
 一三八一 明洪武十三年。《明史·大政记》: ‘十三年十二月,改杂职衙门方印为条记。’
 一四○一 明建文三年。奉敕制成‘凝命神宝’玺,方一尺六寸九分,帝亲定其文曰:‘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此为印中之冠。
 一五二二 明嘉靖元年。此年后所铸造印记关防,专以《洪武正韵》为主,《正韵》不载,方取许氏《说文》。二书无考者,将六书等书参考。见《明会典》。
 一五四七 明嘉靖二六年。文彭刻‘琴罢倚松玩鹤’,首创以双刀冲刀刻行楷书。其尝以处州青田灯光冻石治印,世人风从,开始了文人大规模走上印坛。
 一五五三 明嘉靖三二年。何震刻‘青松白云处’印边款,首创以单刀切刀刻楷书。
 一五六八 明隆庆二年。罗浮山樵于吾丘衍《学古编》增附录五条。其中,‘世存古今图印谱式’条内,载有《宣和印谱》四卷。《四库提要》于来行学《宣和集古印谱》篇著此说。
 一五七二 明隆庆六年。顾从德以家藏古玺印辑成《集古印谱》六卷,首创以秦汉原印钤印,有二版本,共钤二十部。计玉印百六十余方,铜印千六百余方。王常编次,黄姬水序。
 一五七五 明万历三年。顾从德、王常据《集古印谱》扩充为木刻本,并易名《印薮》,刻板片加考释。
 一五八九 明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五册成书。该书由吴丘隅、董玉溪、何雪渔、吴岭南等印坛名人摹刻,历时约二十年。此为篆刻家摹古印成谱之始。
 一五九六 明万历二十四年。甘旸辑《集古印正》六册成书,末附《印章集说》一卷,亦名《印正附说》。
 一六○四 明万历三十二年。梁千秋刻‘风流自赏’边款,首创单刀、切刀刻篆文边款。
 一六○六 明万历三十四年。何震作《续学古编》,见顾湘辑《篆学琐著》。罗王常辑《秦汉印统》八册,又名《王氏秦汉印统》,由徽州吴伯张树滋堂梓木成书。
 一六○八 明万历三十六年。朱简历十四载约于此间摹成《印品》八集。首载《印章要论》,一至七集钤印,共七品,印钤背页,此与其它印谱特异处。
 一六一四 明万历四十二年。徐上达与其子等撰并摹刻《印法参同》四十二卷。有十六册本及二十册本。
 一六一七 明万历四十五年。张灏辑《承清馆印谱》初集、续集二册本、四册本。此谱为汇集名家印人印作之滥觞,收入文彭等二十二家印人印作。
 一六一九 明万历四十七年。朱简撰辑《印书》二卷,此为我国第一部汇辑缪篆的工具书。同年,又撰《印经》一卷。
 一六二二 明天启二年。苏宣刻‘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边款,首创以单刀切刀刻草书。
 一六三一 明崇祯四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六册本、十册本。
 一六三三 明崇祯六年。张灏重辑《学山堂印谱》十册本。其中一册全载序跋题词,一册载学山园记、记游及题咏,江南文士几皆有作。此谱与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为后世印坛并称三堂印谱。
 一六四三 明崇祯十六年。方以智撰《印章考》。
 一六四四 顺治元年,建清。清初立尚宝司,掌玺印。见《清史稿·舆服志》
 一六五三 清顺治十年。周亮工于福建结识江皓臣。
 一六六○ 清顺治十七年。黄经(济叔)以同人姓名累,与周亮工在系所,为周刻‘又活一日’印。获释后又刻‘勿忘此日’印赠周亮工。见《赖古堂印谱》。
 一六六一 清顺治十八年。闵齐伋成《六书通》稿。
 一六六一 周亮工在杭遇陈玉石。亮工记陈氏刻印‘必深刓其底光滑如鉴乃止。’
 一六六七 清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古堂印谱》三册本,共钤二十五部。同年又辑成《赖古堂家印谱》四册本,存印多于三册本近千方。命儿在浚、在延等各藏一部,其余散之寰中。
 一六六八 清康熙七年。高兆撰《观石录》成书,述上好寿山石章数十品,又附卞二济《寿山石记》。
 一六七三 清康熙十二年。周亮工印人传记至卒未完,儿在浚辈辑之成书,钱陆灿序,儿辈题记,名曰《赖古堂印人传》。
 一六七五 清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
 一六九六 清康熙一三十五年。汪镐京撰《红术轩紫泥法》一册。此第一部印泥制作专著。
 一七○九 清康熙四十八年。袁三俊撰《篆刻十三略》一卷。
 一七二二 清康熙六十一年。朱象贤撰《印典》八卷成书。此为首次较系统地整理有关印学诸方面的论述。
 一七二三 清雍正元年。雍正初期,孙光祖撰著《古今印制》、《六书缘起》、《篆印发微》。
 一七三八 清乾隆三年。程从龙辑《师意斋秦汉印谱》六册成书,又名《程荔江印谱》。
 一七四八 清乾隆十三年。此年以前,官印‘专用国书’此后‘始用清篆文,左为清篆,右为汉篆。’见《清史稿·舆服志》。又《清朝通志》卷十二《六书略》: ‘刻印符皆以品秩为序,国玺仍用原物(共四方),其余各级印信均改制清篆。皇太后用玉箸篆;和硕亲王及世子用芝英篆;文职一二品用上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史等用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用钟鼎;内六品、外五品以下用垂露篆;武职一、二品用柳叶篆;朝鲜、琉球国王用上方大篆。以下各篆不分品级。’
 一七五○ 清乾隆十五年。汪启淑撰著《飞鸿堂印人传》八卷成书。辑录周亮工《赖古堂印人传》之外的篆刻家一百二十九人,并附有名无传者六十一人。后为顾湘辑入《篆学琐著》时更名为《续印人传》
 一七五一 清乾隆十六年。蒋溥、汪由敦、稽璜、董邦达、裘曰修、观保、钱维城、于敏中奉敕合辑故宫官藏古玺印及宋元印成《金薤留真》二十四册。
 一七五一 此继《宣和印谱》后又一具规模的官修印谱。又:鞠履厚辑成《研山印草》一册。卷末附据朱简《印经》、吴疏九《印林》、周亮工《印人传》、《赖古堂印谱》及通志总志诸书所成《印人姓氏》,计录二百三十二人。
 一七五二 清乾隆十七年。汪启淑辑《汉铜印丛》十二卷成书。此第一部汉铜印专谱。
 一七五四 清乾隆十九年。徐坚撰《印戋说》一卷。汪启淑辑《锦囊印林》四卷成书。此书开本高七点二厘米,宽五点三厘米,为古今印谱中最小者。
 一七五八 清乾隆二十三年。汪启淑辑《讱庵集古印谱》十六册三十二卷。
 一七六二 清乾隆二十七年。高积厚撰《印辨》一卷、《印述》一卷。
 一七七三 清乾隆三十八年。夏一驹撰《古印考略》。
 一七七六 清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共辑录编者所藏清代篆刻作品四千余方。
 一七七八 清乾隆四十三年。桂馥仿吾丘衍《三十五举》体例成《续三十五举》一卷(戊戌本)。
 一七七八 张燕昌刻‘翼之’印,首创以‘飞白书’入印。龙凤祥因其所集《麝香山印存》中有傲慢语,下文字狱,遭遣伊犁充戍。篆刻史上因谱获罪者仅此一例。
 一七八○ 清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一卷(庚子本)。
 一七八一 乾隆四十六年。邓石如刻‘意与古会’边款,首创以单刀、冲刀刻篆体与行草体。
 一七八六 清乾隆五十一年。陈克恕撰《篆刻针度》八卷。
 一七九二 清乾隆五十七年。吴骞编撰《论印绝句》一卷,共集有沈心、厉鹗、查歧昌、周春、陈鳣、倪印元、钟大源、冯念祖及吴骞自作诗。
 一七九三 清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之子巴树谷成《四香堂印余》八卷。或称为巴慰祖所辑,非也。
 一七九七 清嘉庆二年。袁曰省撰《选集汉印分韵》二卷。
 一八○三 清嘉庆八年。谢景卿编撰《续集汉印分韵》二卷。
 一八○四 清嘉庆九年。 沈清佐辑《沈筤村选抄印学四种》
 一八○四 二册四卷,内《古今印说补》一卷;《印谱摘要》一卷;《印说》一卷;尹树尼《印灯笺》一卷。
 一八○八 清嘉庆十三年。于守绪撰《续三十五举》一册。潘有为辑《看篆楼古铜印谱》二册本、八册本。
 一八一七 清嘉庆二十二年。冯承辉撰《印学管见》一卷。亦名《古铁斋印学管见》。
 一八一八 清嘉庆二十三年。姚晏撰《再续三十五举》。
 一八二九 清道光九年。冯承辉撰《历朝印识》二卷。
 一八三一 清道光十一年。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十八卷稿成。
 一八四○ 清道光二十年。顾湘辑《篆学琐著》十二册,共三十种。同年,吴式芬辑《双虞壶斋印存》,有四册、七册、八册及十五册本。
 一八六二 清同治元年。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六册本。
 一八六三 清同治二年。吴让之‘沈平章字协轩’边款,首创单刀冲刀刻草体。
 一八六四 清同治三年。赵之谦刻亡妻范敬玉造像,首以魏碑字体刻阳文款识和摹拟古造像入印。同年,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四卷。
 一八七二 清同治十一年。何昆玉携古印二千七百余方归维县陈介祺。同年,陈介祺辑成《十钟山房印举》五十册本及六十四册本。
 一八七四 清同治十三年。叶尔宽《摹印传灯》二卷成书。又,魏锡曾辑丁敬印跋之《砚林印款》与秦祖永辑丁敬等印跋之《七家印跋》各一卷也于同年成书。
 一八七七 清光绪二年。魏锡曾撰《绩语堂论印汇录》一册。
 一八八三 清光绪九年。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一百九十一册本刊行,计收印一万零二百八十四方,是为古今印谱之冠。又,傅栻辑《西泠六家印谱》四册与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十册亦在此间成书。
 一八八五 清光绪十一年。吴大澂《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册本,丁丙辑《西泠四家印谱》十二册成书。又,高庆龄辑《齐鲁古印攈》四卷与其子鸿载增《续齐鲁古印攈》一卷合五册成书。
 一八九○ 清光绪十六年。翁大年卒。生前著有《古官印志》八卷、《泥封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证》一卷。约光绪中叶,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出版,此为古官印专书之始。
 一八九九 清光绪二十五年。吴式芬、陈介祺成《封泥考略》十卷,此为古封泥有专书之始。
 一九○四 清光绪三十年。吴隐、丁仁、王禔、叶铭于杭州孤山西南麓创建西泠印社。出版印学书籍及印谱,并出售潜泉印泥。它是我国最早研究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同年,丁仁辑《西泠八家印选》三十册本,又名《泉唐丁氏八家印谱》。
 一九一○ 清宣统二年。叶铭撰《再续印人小传》三卷及补遗一卷。
 一九一 一 清宣统三年。叶铭撰《广印人传》四册十七卷。
 一九一三 中华民国二年。罗振玉辑《齐鲁封泥集存》一卷。同年,吴昌硕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一九一八 中华民国七年。文瑞楼辑顾湘《篆学琐著》、郭忠恕《汉简》及桂馥《缪篆分韵》成《篆学丛书》十四册本。
 一九一九 中华民国八年。陈汉第辑《优庐藏印》(己未集)六册。次年成《庚申集》,民国十五年,又成《伏庐藏印续集》十册。
 一九二○ 中华民国九年。吴隐汇辑甘旸等十七位印学家论著成《遁庵印学丛书》二十五册,十七卷。
 一九二一 中国民国十年。容庚、容祖撰辑《东莞印人传》一册。同年,日本朝仓文夫铸成吴昌顾铜像安置于西泠。
 一九二三 中华民国十二年。罗振玉辑《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册。
 一九二四 中华民国十三年。容庚编《金文编》十七卷及金文续编十五卷。同年,丁世峄编撰《说文古籀补》四册。
 一九二七 中华民国十六年。罗振玉辑《西夏官印集存》一册。同年,孟昭鸿编撰《汉印分韵》三集。
 一九二八 中华民国十七年。周明泰撰《续封泥考略》六卷及《再续封泥考略》四卷成书。同年,沙孟海撰《印学概论》。
 一九三○ 中华民国十九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辑《清代玉玺谱》。同年,罗福颐编辑《汉印文字征》和《古玺文字征》。
 一九三三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强运开《说文古籀补》二册、龚纶撰《寿山石谱》一册成书。同年,孟昭鸿辑《汉印文字类纂》四册,又名《印字类纂》。
 一九三四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同年,日本太田孝太郎成《古铜印谱举隅》四册十卷。
 一九三五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方约创办宣和印社。出售宣和印泥(节庵印泥),并出版印学书籍。
 一九三六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王献唐辑成《临淄封泥文字》十册。
 一九三八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劳笃文编纂《篆刻学类要》一册成书,思宜馆出版。此为第一部篆刻理论类编著作。
 一九三九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书征合辑《丁丑劫余印存》二十卷,王福庵为刻印记。
 一九四○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王敦化编《印谱知见传本书目》一册及《篆刻参考书传本书目》一册。
 一九四一 中华民国三十年。庞士龙撰《云斋善本印谱目忆录》五卷和《铁琴铜剑楼藏善本印谱目》合册成书。
 一九四八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高式熊刻《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四册成书。
☚ 中国篆刻大辞典︱说明   中国篆刻大辞典︱附录七:边款 ☛
000093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