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子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子吟 游子吟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题为汉苏武所作五言诗有“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句,《乐府诗集》谓为此曲得名之由来。古辞已佚,传世者有唐顾况、孟郊等之作,孟作尤为世所传诵。又有《游子移》,与此相类。 ☚ 悲哉行 长相思 ☛ 游子吟 游子吟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通过为游子缝衣的生活细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后两句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抒写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此诗用短小的篇幅,平淡的语言,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母子深情生动感人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广传人口的名篇。宋刘辰翁誉之为“诗之尤不朽者”(《孟东野诗集》评语)。至清康熙年间,溧阳有人作诗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是为《游子吟》之千古馀韵。 ☚ 过山农家 城东早春 ☛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 《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 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 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作者小传】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隐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今属江苏省)尉,后辞官归里。宪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后又聘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卒。友人私谥为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两《唐书》本传。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较完备。其诗与韩愈齐名,称“韩孟诗派”。韩愈称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与贾岛诗有相同处,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有《孟东野诗集》。 【解题】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当作于贞元十六年任溧阳尉时。吟:诗体的名称,歌吟体。诗中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末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使此诗成为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名诗。诗风清新自然,有民歌风味,与孟郊其他刻意雕琢之诗不同。 【注释】 ①寸草:小草;比拟游子。心:草茎亦称心,此处有双关意义。 ②三春晖:春天三月的阳光,比拟母亲对子女爱的温暖。晖:阳光。 游子吟
【释】 1.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2.迟迟:时间长久貌。 3.“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 【译】 慈母手中的针线, 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 记得那是临行前,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 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 ——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 延迟归期。 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 能报答春光的沐浴? 【评】 此诗《全唐诗》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当源于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此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考索诗意,当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 此诗写慈母爱子之心,捕捉临行缝衣的一个细节,由“慈母”而“游子”,由“密密”对“迟迟”,对照而下,推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命意真恳,风雅自然。 游子吟[1]《游子吟》原题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即今江苏溧阳县。据自注,可确知作于作者任溧阳县尉时,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是孟诗至今仍广为传诵的一首。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中进士,历任溧阳县尉、协律郎、河南水陆转运局判官等职。诗多五言古体,一生苦吟,大部分是倾诉孤愁穷苦之作,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2]寸草心:小草的嫩茎,语意双关,比喻儿女的心。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合起来就是整个春季。 母爱是人类崇高、无私、深挚的感情。这首五言古诗,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表现了世世代代人们共同感受的人性美。诗人全用白描手法,抓住临行缝衣这个具有特征性的意象,又用寸草春晖的比兴,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深刻化,所以获得千百年来人们广泛的共鸣。 游子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郊 ←上一篇:列女操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为人性格耿介,拙于生计,一生穷 愁潦倒。其创作,也以啼饥号寒哀穷叹困者居多,表现出愤世疾俗 的思想感情。在艺术风格上,力求新颖、奇警,善于用简短的篇幅 表现深刻的体验,极受韩愈推崇,后人因而并称韩、孟。 《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篇名。传世者有孟郊、顾况等人的 作品,孟郊的这一首,更是世代传诵,脍炙人口。 此诗题下作者自注云:“迎母溧上作。”说明是他中进士、任溧 阳尉时所作。前四句,通过慈母缝衣送别的典型情景表现了崇高 的母爱,可以唤起一切游子和曾经是游子的人的深沉回忆。诗中 所写与读者的回忆相补充、相结合,慈母的音容便浮现于眼前。作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迎接母亲到溧阳尉任上去奉养,算是在报答 母亲;但当想到他以前多次远行、慈母多次“临行密密缝”的情景, 便觉得慈母之恩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于是灵感的火花突然 闪现,写出了动人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 小草的嫩芽;“草”前着一“寸”字,言其微小。“三春晖”,春天的阳 光。春季包括阴历正月、二月、三月,依次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合 称“三春”。“春”前着一“三”字,言其绵长。以“三春晖”比喻母爱, 以“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比喻子女报不完慈母的恩情,使得前面 所写的慈母形象更其鲜明,更其崇高。 刘须溪评此诗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 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
游子吟
《游子吟》,是孟郊自制新乐府诗题。根据原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作于他居官溧阳尉之时。它以一首著名母爱的颂歌流传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几乎家喻户晓。
诗以对句开首,分领下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样由人到物,从母至子,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事物,但也是最可贵的事物,即:母子相依,骨肉相亲。 接着三、四两句,直叙慈母爱子之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临行之前,老母针针线线地细缀密缝,为的是把衣服做得结实一些,因为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身份报慈母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心,比喻游子的心。寸草,即小草。三春晖,比喻母爱温暖,有如春日之阳光。晖,此指日光。 这里用了比喻句,表达儿子报答母恩的炽烈情愫。这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通过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上悬绝的对比,展示了赤子之心:对于如春阳的博大母爱,区区小草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在这里,写子女报恩之意之情,也是十分淳厚、真挚的。
这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短诗,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它典型地表现了“母爱子,子敬母”这种高尚“人伦”。在生活里,母亲为出门的子女缝制衣服或整理行装,原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常事,可说是一件细节。然而,诗人却从这个“细节”中发掘了深刻而普遍的主题。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并且作了极好的表达—— 作者用临行缝衣,寄托母爱;以春晖照物,比喻母爱。二者都能使人温暖,前者暖身,后者暖心。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不用言语,也不流泪,只是通过“密密缝”的行动,一个普通常见的行动,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感人! 它几乎拨动古今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的亲切而深情的怀念。 这就是此诗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永传于世的奥秘所在! 游子吟孟郊 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 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 “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 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名。《文选》二九汉苏武《诗》二:“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乐府诗集》谓此曲由此得名。唐孟郊、顾况等俱作有《游子吟》。孟郊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为传诵。 《游子吟》you zi yinPoem on the Travelling Man→孟郊 (Meng Jia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