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游子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游子吟

游子吟

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题为汉苏武所作五言诗有“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句,《乐府诗集》谓为此曲得名之由来。古辞已佚,传世者有唐顾况、孟郊等之作,孟作尤为世所传诵。又有《游子移》,与此相类。

☚ 悲哉行   长相思 ☛
游子吟

游子吟

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通过为游子缝衣的生活细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后两句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抒写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此诗用短小的篇幅,平淡的语言,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母子深情生动感人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广传人口的名篇。宋刘辰翁誉之为“诗之尤不朽者”(《孟东野诗集》评语)。至清康熙年间,溧阳有人作诗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是为《游子吟》之千古馀韵。

☚ 过山农家   城东早春 ☛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
 《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
 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
 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游子吟》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小传】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隐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今属江苏省)尉,后辞官归里。宪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后又聘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卒。友人私谥为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两《唐书》本传。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较完备。其诗与韩愈齐名,称“韩孟诗派”。韩愈称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与贾岛诗有相同处,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有《孟东野诗集》。
 【解题】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当作于贞元十六年任溧阳尉时。吟:诗体的名称,歌吟体。诗中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末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使此诗成为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名诗。诗风清新自然,有民歌风味,与孟郊其他刻意雕琢之诗不同。
 【注释】
 ①寸草:小草;比拟游子。心:草茎亦称心,此处有双关意义。
 ②三春晖:春天三月的阳光,比拟母亲对子女爱的温暖。晖:阳光。

唐诗《游子吟》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


 
 【释】
 1.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2.迟迟:时间长久貌。
 3.“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
 
 【译】
 慈母手中的针线,
 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
 记得那是临行前,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
 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
 ——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
 延迟归期。
 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
 能报答春光的沐浴?
 
 【评】
 此诗《全唐诗》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当源于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此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考索诗意,当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
 此诗写慈母爱子之心,捕捉临行缝衣的一个细节,由“慈母”而“游子”,由“密密”对“迟迟”,对照而下,推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命意真恳,风雅自然。

古典文学作品《游子吟》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
 
 [1]《游子吟》原题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即今江苏溧阳县。据自注,可确知作于作者任溧阳县尉时,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是孟诗至今仍广为传诵的一首。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中进士,历任溧阳县尉、协律郎、河南水陆转运局判官等职。诗多五言古体,一生苦吟,大部分是倾诉孤愁穷苦之作,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2]寸草心:小草的嫩茎,语意双关,比喻儿女的心。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合起来就是整个春季。
 
 母爱是人类崇高、无私、深挚的感情。这首五言古诗,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表现了世世代代人们共同感受的人性美。诗人全用白描手法,抓住临行缝衣这个具有特征性的意象,又用寸草春晖的比兴,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深刻化,所以获得千百年来人们广泛的共鸣。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游子吟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郊
←上一篇:列女操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为人性格耿介,拙于生计,一生穷 愁潦倒。其创作,也以啼饥号寒哀穷叹困者居多,表现出愤世疾俗 的思想感情。在艺术风格上,力求新颖、奇警,善于用简短的篇幅 表现深刻的体验,极受韩愈推崇,后人因而并称韩、孟。
 
 《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篇名。传世者有孟郊、顾况等人的 作品,孟郊的这一首,更是世代传诵,脍炙人口。
 
 此诗题下作者自注云:“迎母溧上作。”说明是他中进士、任溧 阳尉时所作。前四句,通过慈母缝衣送别的典型情景表现了崇高 的母爱,可以唤起一切游子和曾经是游子的人的深沉回忆。诗中 所写与读者的回忆相补充、相结合,慈母的音容便浮现于眼前。作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迎接母亲到溧阳尉任上去奉养,算是在报答 母亲;但当想到他以前多次远行、慈母多次“临行密密缝”的情景, 便觉得慈母之恩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于是灵感的火花突然 闪现,写出了动人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 小草的嫩芽;“草”前着一“寸”字,言其微小。“三春晖”,春天的阳 光。春季包括阴历正月、二月、三月,依次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合 称“三春”。“春”前着一“三”字,言其绵长。以“三春晖”比喻母爱, 以“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比喻子女报不完慈母的恩情,使得前面 所写的慈母形象更其鲜明,更其崇高。
 
 刘须溪评此诗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 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yóu zǐ yín 》 
    《 游 子 吟 》 
    .[ tánɡ ]. mènɡ jiāo.
    .[ 唐 ]. 孟 郊 .
    cí mǔ shǒu zhōnɡ xiàn , yóu zǐ shēn shànɡ yī 。 
    慈 母 手 中 线 ,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ɡ mì mì fénɡ , yì kǒnɡ chí chí ɡuī 。 
    临 行 密 密 缝 ,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 
    谁 言 寸 草 心 , 报 得 三 春 晖 。 
  •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 慈祥的母亲一针一线,亲手为离家远游的孩子缝制衣服。要分别了,为了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一针针密密地缝,是担心孩子不能及时归来。谁说像小草一样的儿女之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的深厚博大的母爱呢?

    【翻译】
    慈母手中的针线,
    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
    记得那是临行前,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
    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
    ——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
    延迟归期。
    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
    能报答春光的沐浴?
     


  • ①游子:客居外乡的人。 
    ②“慈母”二句:是说慈母手中的针线,缝制的是将要远行的儿子的衣服。 
    ③“临行”二句:说母亲把儿子的衣服缝得结实而又结实,怕的是儿子在外乡耽搁很久,以致损坏了无人缝补。 
    ④“谁言”句:谁说短短的小草的心,意指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寸草喻儿女。 
    ⑤三春晖:三春,春天三月;晖,阳光。三春晖指慈母的恩惠。
     
  • 【集评】 宋·曾季狸:“孟郊、张籍,一等诗也。唐人诗有古乐府气象者,惟此二人。但张籍诗简古易读,孟郊诗精深难窥耳。孟郊如《游子吟》 《列女操》 《薄命妾》 《古意》等篇,精确宛转,人不可及也。”( 《艇斋诗话》)
     
    宋·刘辰翁:“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 ( 《唐诗品汇》卷二十引)
     
    宋·国材:“游子思家作古易,思亲作古难,此直似琴操,是摹古大手。”(《孟东野诗集》 明凌蒙初刻本)
     
    明·钟惺: “仁孝不言,自然风雅。” ( 《诗归》)
     
    清·贺裳:“贞元、元和年间,诗道始杂,各立门户。孟东野最为高深浑厚,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清·吴乔: “诗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东野《列女操》《游子吟》等篇,命意真恳,措词亦善。” ( 《围炉诗话》卷二)
     
    【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比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全唐诗》亦沿之,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然而宋刻孟东野诗集俱无题下数字,令人生疑。细味此诗内容,当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与孟郊迎侍溧上之事不甚相合,故疑此诗大概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孟郊《游子吟》这类诗,最得古乐府的精神,辞淡而意远,语平而具婉转变化,以极平淡的言语,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写得如此真切动人,确实命意真恳,性情敦厚。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孟郊,父早丧,奉母而居,家境贫寒。直到四十六岁才得及第。只作过一任县尉。这首《游子吟》,《全唐诗》在本诗题下有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迎母时忆及母子昔日将分别时的场景,方作此诗。
     
     还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有这样一种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儿子又要告别母亲远走他乡了。母亲还在没日没夜地赶做活计。她飞针走线,正缝着要远走他乡的孩子身上的衣服。这是怎样的一颗慈母心啊! 孩子就要远行了,她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地精心缝制,她是怕孩子飘泊在外边迟迟不归啊! 一针一线寄托着慈母的深情。这种深情是阳光,是整个春天的阳光。这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给万物带来生机,这是何等的无私和伟大? 那微细小草的一点点绿意怎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的太阳光辉呢? 对于三春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这首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慈母之爱。在母子即将分别的痛苦时刻,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诗人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手中线”和“身上衣”是两件极平常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一针一线寄深情,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感情,是一片爱的纯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谁说那小草的一点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里太阳照临的恩惠? 形象的比喻、悬殊的对比使全诗的诗意得到了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思考题
    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很普通的诗句你能做什么联想?
     
  •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 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卑微的职务。 若依这个小注,那么该诗应作于其居官溧阳迎接母亲而作。但全诗分明 是写儿子出门远游,临行前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作。看来这 个小注不是很可信。
     
    母爱普通而伟大,表现在很多方面。诗人独具匠心,选取母亲为游子 缝制衣衫这一极平常而又最足以表达母子之情的场景加以刻画。开头两 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即线和衣。这 两句虽然是并列和相互独立的,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慈母”深爱即将 远游的儿子,手中之线必然要缝游子身上之衣,把母爱一针一线地密织在 游子的衣衫上,为诗情的逐步升华蓄势。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母亲的动作和心理。 母亲担心儿子在外无人照料,衣单身寒,所以要密密麻麻地缝,缝得结实, 以免儿子有线绽衣穿之苦。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这细致入微 的动作流露出来。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尚未出门,母亲已担心 其长久不归,盼望其早日归来。这两句还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即家里有 人远行,母亲或妻子要为远行者做衣服,而且要做得针脚细密,否则远行 者的归期就会延迟。江浙地区至今仍有这种说法。行前的此时此刻,老 母一针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凝结着母亲对儿 子的无限疼爱和深情。
     
    前四句是直叙母爱,末二句则是前四句的升华。诗人以“寸草心”比 喻儿子的一点孝心,以“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温暖,以小草不能报答春光照 临的恩,比喻儿子永远报不尽母恩。以前的诗人多是用春草来比喻离情 别恨,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相思若烟 草,历乱无冬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人却用来比喻人世 间母子的真挚情感,从而使这首诗跳出了小己对慈母的感激之情而具有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语言质朴真切,比兴形象生动,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 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宋刘辰翁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 野集》)清贺裳称:“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载酒园诗话又编》)虽然他们是从儒家忠孝的观点来品评的,但也可见 这首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普天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 念,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  
     孟郊诗现存三百多首, 从来选诗的人对他的诗都没有一致的选录标准, 因此也就没有公认的代表作。这首 《游子吟》是很多选本都选的, 原因在于它 “简炼超拔,古味盎然,几乎一字千金。”( 《诗法萃编》)它成功地把慈母疼爱游子之情和游子感激慈母之心融汇贯通在短短的六句诗、三十个字中,生动地传达出了母子间无可比拟的、深挚的骨肉之情,歌颂了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母子之爱。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 “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此诗是孟郊任溧阳尉时迎接他母亲而作。但看诗意却不对头,诗意分明是儿子出门旅游, 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 儿子有感而作。所以,看来这个注不很可信。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诗人选择了最普通、最细微、但却是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景和物来加以渲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两个并例的偏正词组, 主词是“线”和 “衣”。“线”和 “衣”本是寻常的东西, 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不寻常之物。因为诗里的 “线”和 “衣” 已经都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沾染了浓厚感情色彩的 “线”和 “衣”。这“线”里凝结着母亲对儿子丝丝缕缕、刻骨铭心的挚爱,凝结着母亲对于即将远离的儿子那 “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思,也凝结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依恋之情。母亲把自己的深情和祝福,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儿子的衣衫。她简直愿意变成一件衣衫,牺牲自己为儿子抵挡风寒,为儿子带来温暖。而常年颠沛流离、窘困潦倒的游子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衫,刚好象母亲温暖的双手每时每刻都在抚摸着他那困乏的躯体,爱抚着他那颗饱受沧桑的心。正因为诗人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所以诗人更能体会到母爱的真挚无私,感受到母爱的温馨无比,从而写出了这样意味隽永、催人泪下的名句。
     
    三、四两句从来没有注解,这里隐藏着吴越乡间的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缝制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所以在母亲 “临行密密缝”的这个动作中既带着无可奈何,又更多地流露出慈母的情怀,母亲当然不希望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但为了儿子的前程却不得不让他、甚至劝他外出闯荡。而儿子还未出门,母亲却已经计算着他的归期,盼望他能早日归来。这就是慈母的情怀,“临行密密缝”的原因正在于“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慈母痛惜儿子的柔肠爱心,令人为之唏嘘。诗人笔下的母亲没有痛哭,也没有叮咛儿子早归;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片爱的深情却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倾泻出来,唤起天下儿女对母亲多少深情的怀念和感激。
     
     诗的最后两句用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作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游子难报慈母所给予的厚爱,因而感到深深的歉疚。“寸草心”指儿子的一点孝心,“三春晖”则比喻母爱的温暖。诗人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含义更加深刻,感慨更见恳切。而且这两句诗把前面四句的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的共性, 从而使全诗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这首诗,刘须溪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野集》)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工巧的雕琢,然而却清新流畅, “诗从肺腑出”,(苏轼《读孟郊诗》)表现了一片浓厚真挚的纯情,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词作品《游子吟》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孟郊自制新乐府诗题。根据原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作于他居官溧阳尉之时。它以一首著名母爱的颂歌流传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几乎家喻户晓。


 * * * *


 诗以对句开首,分领下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样由人到物,从母至子,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事物,但也是最可贵的事物,即:母子相依,骨肉相亲。
 接着三、四两句,直叙慈母爱子之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临行之前,老母针针线线地细缀密缝,为的是把衣服做得结实一些,因为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身份报慈母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心,比喻游子的心。寸草,即小草。三春晖,比喻母爱温暖,有如春日之阳光。晖,此指日光。
 这里用了比喻句,表达儿子报答母恩的炽烈情愫。这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通过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上悬绝的对比,展示了赤子之心:对于如春阳的博大母爱,区区小草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在这里,写子女报恩之意之情,也是十分淳厚、真挚的。


 * * * *


 这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短诗,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它典型地表现了“母爱子,子敬母”这种高尚“人伦”。在生活里,母亲为出门的子女缝制衣服或整理行装,原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常事,可说是一件细节。然而,诗人却从这个“细节”中发掘了深刻而普遍的主题。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并且作了极好的表达——
 作者用临行缝衣,寄托母爱;以春晖照物,比喻母爱。二者都能使人温暖,前者暖身,后者暖心。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不用言语,也不流泪,只是通过“密密缝”的行动,一个普通常见的行动,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感人! 它几乎拨动古今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的亲切而深情的怀念。
 这就是此诗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永传于世的奥秘所在!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
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
“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

游子吟

乐府杂曲歌辞名。《文选》二九汉苏武《诗》二:“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乐府诗集》谓此曲由此得名。唐孟郊、顾况等俱作有《游子吟》。孟郊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为传诵。

《游子吟》you zi yin

Poem on the Travelling Man→孟郊 (Meng Jia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