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温彦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温彦博573—636唐初官吏。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隋开皇末,授文林郎,直内史省。大业末,罗艺引为司马,归唐后任中书侍郎。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入侵,他以并州行军长史率军与突厥战太谷,兵败被俘。因不肯透露唐国中虚实,被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唐太宗即位,放还。贞观四年(630年)升中书令,封虞国公。主张将突厥降众安置在河套以内,为太宗采纳。贞观十年升尚书右仆射。十一年卒。为人周详审慎,深得太宗欢心,死后犹记念不已。 温彦博573—636唐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字大临。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迁中书侍郎。时高丽遣使贡方物,李渊欲不要高丽称臣,他执意不可,说:“辽东本周箕子之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纳之乃止。会突厥寇边,以其为并州道行军长史,从右卫大将军张瑾率军击之。太谷(今属山西)之役,唐军败绩,被突厥俘虏。突厥数问唐之虚实,他闭口不答,被囚居阴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突厥归附得还。贞观四年(630年),唐破突厥,太宗令大臣议论安边之术。朝臣多以为应分其种落,俘之河南,散属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可使百万突厥,化而为汉,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常空。惟他与众不同,主张应如汉建武时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太宗从之。遂安置突厥降人于朔方之地。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其家贫无正寝,及死,殡于别室。赠特进。陪葬昭陵。 温彦博573~636唐代将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字大临。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迁中书侍郎。后从右卫大将军张瑾击突厥,因败被俘。唐太宗即位,突厥归附得还。贞观十年(635年)迁尚书右仆射。次年卒,赠特进。 温彦博574—637唐朝大臣。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隋末从幽州总管罗艺为司马。归唐后,官中书舍人、迁侍郎,武德八年(625),随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御突厥,任行军长史,兵败被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贞观初归朝,授检校吏部侍郎。四年(630),颉利可汗败亡,力主“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旧唐书》卷194上),在河套以内安置降唐之突厥部众,为太宗采纳,随之约有十万户突厥人迁入中原。十年(636),迁尚书右仆射,次年卒,年六十三。一说其生于573年,卒于636年。 温彦博字大临。开皇末对策中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末,幽州(今北京)总管罗艺引为司马。降唐后,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唐高祖召为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曾以并州道长史与突厥战,兵败被执,不肯泄唐军情,囚阴山苦寒地。唐太宗即位后放归,授雍州(今陕西西安)治中,寻检校吏部尚书。历中书侍郎、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630)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东突厥败后,进策安置于唐北方边境,太宗从之。十一年卒,年六十三。谥曰恭,陪葬昭陵。 温彦博573—636唐初大臣。字大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聪悟有口辩,涉猎群书。隋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为幽州总管。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从张瑾攻突厥,任行军长史,兵败被俘。突厥问以唐朝虚实、兵马人数,他守口如瓶,被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后回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任中书令,遂将突厥降众迁置河套以内,以卫边疆。封虞国公,进尚书右仆射。 温彦博575—637唐并州祁(山西祁县东)人。隋末为幽州总管罗艺司马,劝罗归唐。官至中书侍郎。武德八年(625)以行军长史从并州道行军总官张瑾进攻突厥,兵败被俘。太宗即位后回朝,任中书令,主张将突厥降众迁置河套以内,为太宗采纳。 (参考图328、32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