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人生观
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这种学说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快乐。在中外历史上,不同思想家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享乐主义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形式:个人的快乐论。以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人的快乐,能满足个个欲望和要求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道德目的在于求得自身的最大幸福;利他的快乐论。 以寻求他人或社会之幸福为道德目的;心理的快乐论。认为求乐避苦的心理是一切意志和一切行为的根据,因而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的道德;伦理的快乐论。认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不一定出于追求快乐,但就结果来说,只有能实际增进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 享乐主义人生观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冲击了宗教神学和封建禁欲主义。随著剥削制度被推翻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享乐主义人生观已走向腐朽和反动。 马克思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享乐主义的实质。他说:“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