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庭筠《苏武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销魂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做过随县和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屡试进士不第,又好讥刺权贵,得罪宰相令狐綯,长期被摈抑,终身仕途不得意。温庭筠生活浪漫,颇有才名,他的诗设色浓丽,词藻繁密,有些吊古伤今、行旅感怀的诗,往往感慨深切,描写细致,显示了独有的风格特点。温庭筠的诗受梁陈宫体诗影响,也有浓厚的脂粉气,总的说来,他的诗内容比较贫弱。

这是一首歌颂苏武并为苏武未受重封而鸣不平的诗,其中也有诗人自悲不得重用的深沉感慨。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作为西汉朝廷的使节出使匈奴,匈奴王胁迫他投降匈奴,苏武坚贞不屈,被幽禁在大窖中,嚼雪吞毡;后来又把他流放在贝加尔湖,使牧羊,苏武仍杖汉节。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对匈奴实行和亲(以汉室公主嫁匈奴王)政策,派人要匈奴遣返苏武,苏武及其他九名使节得以荣归汉朝。苏武是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回国,共在匈奴留居十九年,出行时当是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在中国历史上,苏武作为使节被匈奴长期囚居流放,宁死不屈,杖节归来,历来为国人所歌颂赞扬,奉为民族气节操守的楷模。温庭筠写此诗除了抓住苏武在匈奴被厄的生活境遇,以及长期不得回归故国,而一旦归来所见变化极大之外,他特别强调的是派苏武出使的汉武帝,在他的特遣使节回来之日,他却埋身茂陵;而苏武虽立有奇功,行有亮节,却无缘得旧主封侯的恩遇,只从新君那里得到“典属国” (掌管归附汉廷的邦国有关事宜)的任用。诗人认为这是薄待了功臣。想到这里,为苏武的不遇,更为自己仕途的坎坷,独对秋江寒水,洒泪悲哭。诗人知道已经过去的机遇不会因失意者的悲哭而逆转,所以他特别点出一个“空”字:“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苏武庙》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温庭筠《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作为汉王朝的代表,于天汉元年(前100) 被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匈奴看中其才,扣留不让南归。他面对劝降,威胁利诱都不为所动。后被流放到北海 (今苏联境内贝加尔湖)牧羊。苏武手持汉代节杖,“竹不焚而不可毁其节”地茹毛饮血、忍饥耐寒十九年,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 (前81) 才得南返长安。这首诗因庙思人,对苏武作了很高的评价。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用的是倒叙手法。一开始就写苏武南归的场景: 时隔十九年,又一个汉朝的使臣到了匈奴,指名索要苏武。匈奴改变了敌视政策,苏武被获准回南。他一见到祖国来的人,就高兴得不能自已而“魂销”了。“魂销”二字传神地刻画了其时其地其人欣喜欲狂的神态。第二句由人想到了庙: 高高的古庙与古树给人以人世沧桑,烟云渺渺的“茫然”之感,把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了起来。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牧羊图——塞外的黄昏,大地如烟如幕地一片苍茫。羊群缓缓地归圈。牧羊人苏武遥望着天边的新月和南去的大雁。他多么想自己也象大雁一样展翅飞回故国去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苏武南归时,楼台依旧,可是物是人非。去时的武帝也不可复见。(甲帐是武帝时用珠宝装饰的宫室,此处借代武帝) 抚今思昔,自己高冠佩剑出使的时候正是年富力强的丁壮之年,而今已满头白发了。“回日”对“去时”,“甲帐”对“丁年”,“非”对“是”,工稳整饬,相互映衬地把前后的情景作了并列的描绘、使形象突出而鲜明。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陵地。苏武回来后,再也见不到汉武帝为他论功行赏,拜印封侯了。只好面对萧瑟的秋风和逝去的流水而痛哭不止了。

苏武的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精神曾经鼓舞了后世不少爱国志士仁人。温庭筠写此诗的时候,正是“只是近黄昏”的晚唐。国势已成了强弩之末,边防上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突出。他满腔热情地歌颂这一位古代的民族英雄是有其内心寄托与时代意义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