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周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周期wenzhouqithermoperiod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在昼夜有一定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的现象。作物的温周期特性与其原产地日温节律有关。大陆性气候地区,温度日较差大,原产该地区的作物在日较差10~15℃时,生长最好;海洋性气候地区,因温度日较差较小,原产该地区的作物在日较差5~15℃时,生长最好;某些热带栽培的作物,如甘蔗,在日较差很小的情况下,仍能繁茂生长。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也有日变化,夜间和早晨生长速度最大。所以用日平均温度作为作物生育速度指标是不合适的。夜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早已有所认识。图为番茄生长在昼夜变温下与恒温下的比较。

番茄茎的生长量在恒温与变温下之比较

1. 白天为26.5℃, 夜温如坐标所示;2. 昼夜不变温, 温度皆如坐标所示


气温日变化要和其他要素相配合,作用才明显,如白天温度高, 与强光照相配合,才有利于光合作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 作物种子的粒重较大,含糖量高,品质好。小麦在平原地区千粒重一般在30~40克左右,青藏高原的小麦千粒重可达50~60克。

温周期thermoperiod

作物生长发育对日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温周期概念首先由温特(F.W.Went)提出。温周期是作物长期在日夜温度变化环境下的一种适应。蔬菜作物在白天要求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光合作用,而较低的夜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贮藏物质的消耗,并有利于同化产物的运输。同时低夜温还可降低分解酶的活性,而有利于同化产物贮藏。同化物质运转的适温为20~30℃,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都会减少其运转。
日夜温差有一定的范围,夜温不能过低,因蔬菜作物在夜间仍进行生长,不断的吸收水分和营养,并交流来自叶片的同化物质,及其他代谢过程。以黄瓜为例,晴日白天生长适温为32℃,阴天为25℃,而夜间温度均为18℃。由此可见,在光照充足的晴天,日夜温差要大些,而光照较弱的阴天,日夜温差小些。起源地不同的蔬菜日夜温差要求不同,一般热带植物昼夜温差要求3~6℃,温带植物昼夜温差5~7℃,而沙漠植物昼夜温差要求在10℃以上。
温周期对于蔬菜栽培有重要意义,如在确定播种季节时把产品器官的形成时间安排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期,以利于养分积累,促进产品器官膨大。又如育苗时通过不同时期日温和夜温的管理,采取促进和控制幼苗生长,培育壮苗。在保护地栽培时,常根据天气阴晴,把昼温和夜温分为几段进行调控:如晴天的昼温比阴天的提高2~5℃,晴天的夜温比阴天高1~4℃,午后的温度比午前温度降低2~5℃。日落后3~4小时温度较高,以利养分运转,其后温度继续下降,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呼吸的消耗维持最低限度。地温的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蔬菜作物最低地温界线多数在16~18℃。因较高的地温可提高养分向下位叶和向根的分配和运转而促进根系的生长。


温周期thermoperiod

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及季节性周期变化。温度的昼夜周期变化主要作用于植物体有机物质的积累与消耗以及各器官的协调生长;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的发育进程及生长特性。植物对这种周期性温度变化产生反应的现象,则称为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
昼夜周期 在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对植物的协调生长非常有利。在生命活动所需的其他条件存在时,夜间的低温可显著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了光合产物的消耗,控制营养器官的生长,特别是地上部分的过旺生长。同时,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植物体内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植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各部位获得协调生长。在苗期有利于苗强苗壮;在生育中期,即花芽分化时期,夜间较低温度可促进花芽分化的进行,表现出花多、花大;在后期,则有利于繁殖器官的生长。高寒地区(例如青海、西藏等),花卉的花朵较大且色彩艳丽,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和紫外光较强。温差大的地区特别适合于鳞茎、块茎及宿根花卉的生长,因白天的相对高温有利于光合同化过程,而夜间迅速降低的气温则限制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对同化产物的消耗;而土温降低慢,地下部分的生命活动受影响较小,能继续积累由地上部输入的有机物质和进行生长活动。因而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这类花卉是非常适合的。
季节周期 温度的季节变化对许多花卉的生产极为重要。有的花卉在其花芽分化期需要稳定的高温,例如2~3年生的水仙鳞茎,在夏季高温休眠期间进行花芽分化。在生产中2~3年生水仙植株,地上的叶片在夏季枯萎,收集鳞茎置于通气较好而干燥的室内,在此条件下花芽开始分化,到秋季气温下降时,鳞茎上的芽开始萌动。3年生的鳞茎,可以成为商品。而2年生的鳞茎亦有少数可以在夏季休眠时形成花芽,但由于花枝及花数少,观赏价值较低。
有些花卉的开花需经低温诱导,例如一般菊花只在深秋或初冬才能开花,繁殖是用扦插法。而这些插穗必须经过冬贮(即低温处理),才能在次秋正常开花。这一现象,在许多二年生植物上更为常见,并被称之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又如春兰,当秋季形成花蕾后,要经过冬季5~8℃的低温15~20天,才能在春初正常开花。二年生植物在第一年只形成莲座状的叶丛,地下部分则主要形成根及其他贮藏器官(鳞茎、块茎、块根等)。严寒来临,地上部死亡,植物以根及带顶芽的贮藏器官越冬。在这一时期,整个植株呈休眠状态,但顶芽可感受低温的作用,促使其发生深刻的生理生化变化,为进一步的花芽分化创造条件。春季来临时,首先长出一定数量的叶片;在相对高温及长日照条件下,当茎开始伸长时,花芽亦开始分化,最终完成其个体生命周期。因此,温度的季节变化,有时高温或低温在表面上似乎对植物体不利,但在很多情况下,则是完成其生命史的必需条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