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饮❶《仁斋小儿方论》卷八方。前胡、荆芥、桑白皮、枳壳各一钱,知母、贝母、薄荷、赤茯苓、桔梗、苏叶、阿胶、杏仁、天门冬、甘草各七分。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治火嗽,其脉洪数,兼面赤烦渴引饮,有声痰少,由肺家积热所致者。 ❷《证治准绳·幼科》集九方。柴胡二两,杏仁、炒桔梗、赤芍药、荆芥、枳壳(麸炒)、炒桑白皮、五味子、麻黄、半夏各一两,旋覆花、人参各五钱,甘草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葱一根,水煎服; 或加薄荷同煎服。功能疏表宣肺,化痰止咳。治肺受风邪客热,嗽声不断,气促喘闷,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时行疹毒、痘疮,涎多咳嗽,咽痛烦渴。 ❸《证治汇补》卷八方。茯苓、黄芩、桑白皮、麦门冬、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水煎服。功能养阴清肺,利尿通淋。治因肺脾气燥而致的淋证。 ❹《眼科纂要》卷上方。生地黄(酒洗)、桑白皮(蜜炙)、麦门冬、当归尾、前胡、连翘、知母、荆芥、陈皮各一钱,防风七分,枳壳八分,甘草四分,薄荷二分。水煎服。治胬肉攀睛,眼白淡红,怕日羞明,属肺经风热者。 ❺《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石膏、生地黄各二钱,麦门冬、玄参各一钱,桔梗、黄芩、当归、知母各八分,柴胡、陈皮各六分,甘草五分,僵蚕五条,竹叶三片。水煎服。治痧证四、五、六日,回时尚有余热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 ❻《症因脉治》卷二方。 ❶桔梗、甘草、杏仁、天花粉、黄芩、栀子、薄荷、连翘。水煎服。功能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治肺经咳嗽,右寸脉洪数者。 ❷黄芩、栀子、薄荷、桔梗、甘草、连翘、杏仁、桑白皮、枳壳。水煎服。治外感短气,伤燥热者。如大便秘结加大黄; 脉数口渴加石膏、知母。 ❼《症因脉治》卷三方。又名甘露饮子。石膏、桔梗、栀子、知母、连翘、黄连、甘草、麦门冬、杏仁、枇杷叶。水煎服。治湿热伤肺之上消症。 ❽《疫痧草》方。桑叶、鲜沙参、羚羊角、连翘、桔梗、甘草、款冬花、桑白皮、川贝母。水煎服。治痧点已足,烂喉渐减,神爽热减,而咳呛未平者。 ❾《马培之外科医案》方。杏仁、牛蒡子各二钱,苏梗、川贝母、橘红、桑叶、桔梗各一钱,瓜蒌皮、枇杷叶各三钱,枳壳八分。水煎服。治鸡胸,内有痰热,兼受外风者。 ❿见《赤水玄珠》卷十五。即黄芩清肺汤,见该条。 清肺饮 《症因脉治》卷三【组方药物】 石膏 桔梗 山栀 知母 连翘 川黄连 甘草 麦冬 杏仁 枇杷叶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水煎服。 【适应病证】 湿热伤肺灼津,致成上消,烦渴引饮,咳嗽面肿,寸脉数大。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甘露饮子”(《症因脉治》卷三)。
清肺饮 《症因脉治》卷四【组方药物】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天花粉 玄参 薄荷 甘草 【制剂用法】 上药8味,清水煎服。 【主要功效】 泻火清肺,养阴生津。 【适应病证】 热结上焦,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右寸洪数。
清肺饮 《种痘新书》卷四【组方药物】 麻黄0.6克 玄参1.5克 麦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 荆芥 诃子各2.4克 天花粉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8味,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适应病证】 小儿痘疹,初发热时咽干声哑。
清肺饮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组方药物】 瓜蒌仁(去油) 桔梗 黄连 生地 天冬 麦冬 陈皮各2克 黄芩 栀子 连翘 赤芍 前胡 半夏 川芎 茯苓 猪苓 木通花粉 白芷各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19味,灯心为引,水煎服。另用七月七日收甜瓜蒂阴干,临用时以0.3克研末,再要白矾少许,棉裹塞鼻中。 【适应病证】 鼻息肉术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