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qingdai xiqu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戏曲,主要包括传奇和杂剧。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民族的危难和朝代的兴亡,使戏曲作家们有较广阔的舞台和创作题材,出现不少著名作家及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但成就并未超过元明两代。
清代前期传奇作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州派作家,以江苏吴县人李玉为代表。他在明末已以《一笠庵四种曲》闻名,经历了明亡后,他对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注重以戏曲反映社会生活斗争,广泛描写市民阶层中的人情风俗,努力表现人民的感情愿望,写成了《万里圆》、《千钟禄》、《清忠谱》等作品。其中《清忠谱》是与毕魏、叶时章、朱㿥合写的。它以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集团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暴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歌颂了东林党人及苏州市民的正义斗争。作品把市民政治斗争搬上舞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氛,是戏曲史上前所未有的。朱㿥写的揭露酷吏草菅人命的《双熊梦》(又名《十五贯》),叶稚斐写的歌颂草莽英雄的《琥珀匙》,丘园作的暴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党人碑》等,亦属佳作。苏州派作家在艺术上也着力改革,紧缩场次,曲白通俗,音乐上南北合套,增强了艺术效果,广受社会欢迎。
苏州派作家之外,吴伟业和尤侗是另一类型作家。其作品大都借历史故事表现个人的怀才不遇或君国之思,意境近于诗歌而不甚适合演出。尤侗著有《钧天乐》传奇,反映科场弊病,感慨仕途坎坷,对现实有一定针对性。李渔专事喜剧创作,所作《笠翁十种曲》颇受欢迎。
传奇创作在康熙中叶相对形成一个高峰,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才华横溢,共有戏曲九种。《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歌颂了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的荒淫无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恶果,这就形成了作品主题的复杂性。此剧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写一代兴亡的手法,并以金钗钿盒为线索展开情节,场面壮丽,曲词清雅,但全剧风格前后不太统一。《桃花扇》同样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之作,但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他把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与国家兴亡结合得更紧密,同时把民族矛盾和统治阶层的各种矛盾以至于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巧妙地穿插进去,全剧严密曲折,寓意深长。
雍正、乾隆时期,文人传奇之作趋向低潮,大多数是宣扬封建伦理的作品,或用以娱宾消遣,艺术上无甚可取。此期值得一提的作家有唐英、蒋士铨、张坚、夏纶等。蒋士铨创作的题材比较广泛,在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一定成就,语言风格近于汤显祖。撰有《冬青树》、《临川梦》、《香祖楼》等,但多为案头之作。唐英有《古柏堂曲》十七种。另外,黄图珌和方成培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雷峰塔》传奇,写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波折,深受观众喜爱。
清代杂剧创作成就不如传奇。清初较有影响的作家有陆世廉、吴伟业、尤侗等。陆世廉的《西台记》歌颂文天祥、张世杰的忠贞不屈,吴伟业的《通天台》抒写亡国之痛,尤侗的《读离骚》通过写屈原发易代之感。这些作者多为遗民作家,其作品中反清情绪跃然纸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写古人逸事,抒发个人积郁为主要内容的作家,如嵇永仁、廖燕等,但影响不大。
清中叶的杂剧作家以杨潮观为最有名。著杂剧三十二种,皆为一折短剧,以《吟风阁》为总名。他注重戏剧的讽喻劝惩作用,其作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汲长孺矫诏发仓》写灾区人民的痛苦和官差的凶狠,《穷阮稽醉骂财神》通过阮稽之口发泄内心愤慨。《寇莱公思亲罢宴》表现了戒奢崇俭思想,影响最大。此外,蒋士铨的《四弦秋》,桂馥的《后四声猿》,舒位的《瓶笙馆修箫谱》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杂剧创作,但杂剧创作到此进入尾声,被来自民间的地方戏曲所代替。
清代有关戏曲理论的著作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渔的《闲情偶记》。李渔继承明人成就,结合舞台实际,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填词和演习方面的理论。后有焦循的《剧说》、《花部农谈》也为古典戏曲和民间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在元、明戏曲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明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民反对封建掠夺的斗争表现得更激烈,反清的斗争也此起彼伏。这就加深了剧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以李玉为中心的活动在苏州地区的几位剧作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他们的作品主要是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政治斗争的内容,是对社会动乱的现实和黑暗政治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产生了李玉编写的《清忠谱》、洪昇作的《长生殿》、孔尚任作的《桃花扇》等剧作,这些剧作是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清代杂剧由于作者盲目追求音律和词采,成就不高,作品缺乏艺术力。其中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和杨潮观的《吟凤阁杂剧》影响较大。但总的趋势是杂剧、传奇逐渐衰退,地方戏逐渐兴盛。从康熙末年开始,经过一番激烈的“花雅之争”之后,地方戏终于在舞台上取代了昆曲所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随着舞台表演艺术和戏曲创作的发展,从明代中叶以来,戏曲理论的专著逐渐增多,到清代,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李渔的《闲情偶奇》中的戏曲理论,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之作。他总结前人的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