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瘤
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中最多见的肿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除腺管样结构外,尚有粘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组织,故名混合瘤。混合瘤无地区、种族与性别上的差异。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但最多发生在30~ 49岁之间。大涎腺中发生在腮腺最多。其次是颌下腺,而舌下腺很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腭部最多,其次是唇部,其中以上唇较多,颊、舌粘膜最少见。颌骨内也有发现。发生在腭部的混合瘤少于腮腺部。
混合瘤的组织发生学,意见分歧。对于其中上皮成分来源于腺管上皮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其中的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的起源,学说很多,软骨可来源于中胚叶、上皮组织化生,或肌上皮细胞。目前较多认为是来源于肌上皮细胞,属于外胚叶。肉眼观察,混合瘤呈不规则的圆形包块,表面光滑,分叶或呈结节状。外面有结缔组织包膜,但不完整,在无包膜处,肿瘤与正常涎腺组织邻近,直接延续。某一些结节状的突起可能与其他部分是分开的,而由它自己的完整包膜围绕。切面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可能见到微带蓝半透明的软骨样组织,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也可能见到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通常在切面上看到上述不同组织混杂,一起呈杂色表现。有时可能见到小范围的出血和坏死区域。有时也可见有囊性改变,囊腔大小不一,囊内有无色透明或褐色液体。镜下观察不仅在不同的肿瘤中组织象不同,即使同一肿瘤在不同的部位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是上皮细胞成片状或条索状分散在粘液样或粘液软骨样基质内。多数大涎腺肿瘤中粘液样基质的量很大,细胞成分较少。在小涎腺肿瘤中则情况恰相反。当上皮细胞形成片状或丛状时其细胞多呈圆形、卵圆或多角形、嗜酸性胞浆较多,核卵圆或圆形。这些细胞团块可能组成全部肿瘤而成实质型的上皮肿瘤。如果细胞量少则形成缠绕条索状,细胞似梭形或星状。这些条索可能较短,互相分离或交织成网。腺管样结构最常见,有时分布规则,大小一致。也可能是大小形状与分布都不规则,腺管腔壁上常以双层排列细胞,外面一排细胞胞浆常有空泡,核明显、深染,似正常的肌上皮细胞。此种细胞可以增生成很大的团块,内层上皮呈立方形或柱状,胞浆为酸性颗粒状,管腔内常见有嗜伊红同形质样物,呈对氨基水杨酸阳性反应。鳞状细胞也常见,可能仅为一小灶区上皮细胞或者发展到上皮珠样结构,偶尔有脂肪组织存在。
混合瘤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体积可由胡豆粒大至直径20~30cm左右。重量可达数公斤。常见为孤立的一个肿块,极少数病例同时发生于两个部位或双侧同时存在。包块周界清楚,与深部及浅面组织无粘连。包块活动,但位于腮腺深部者活动度不大。包块质地中等硬度,扪时呈结节状,突起处较软,可能扪到浪动,穿刺能抽出囊性液体,浅黄色透明或咖啡色。一些部位较硬,为实质性组织。肿瘤长大除表现畸形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位于面神经深面的肿瘤,仅将面神经分支推向外并伸长,无麻痹现象。下颌骨可能受压而出现压迹,深叶包块可能从茎突下颌韧带与下颌骨之间突向咽旁,使软腭及咽部出现包块,扁桃体及悬雍垂移位。体积过大者可能影响呼吸与吞咽。颈内动、静脉也可移位并在包块表面扪得搏动。这种肿瘤呈哑铃形,缩窄部位即茎突下颌韧带与下颌后缘间。小涎腺混合瘤位于唇、颊或口底等部位,包块活动,而位于腭部者,由于表面组织致密而不活动,在腭部多位于硬腭后份或软腭前份,偏向一侧,常与骨膜有粘连,表面光滑。少有结节状,囊性者也较少。涎腺造影X线影象对诊断有帮助,表现为占位性病变。涎腺有充盈缺损,肿瘤周围的导管受压移位与弯曲,似手掌抱球状,导管可能伸长并分开,表现粗细不匀,管壁光滑整齐。骨组织受压有凹陷压迫表现。在腮腺或颌下腺的混合瘤,应与慢性淋巴结炎、涎腺囊肿及咽侧壁神经鞘瘤等区别,腮腺混合瘤还应与第一颈椎横突区别。涎腺混合瘤不主张切取肿瘤组织作活检诊断,可在手术时切取小块组织作冰冻切片检查,以减少扩散的可能性。
治疗:主要是从包膜以外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因为肿瘤的包膜不完整,若从包膜剥离,将复发。切除肿瘤的同时还需切除腮腺浅叶或作腮腺全切除,保留面神经。颌下腺者应切除颌下腺,并作颌下三角区清扫术。腭部者常需同时切除表面粘膜及深面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