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福利经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福利经济学 从所谓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的学科。 现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福利”概念最早来源于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费边主义”。这种理论鼓吹由资产阶级政府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对疾病、残废、老年、儿童等实行“社会服务”,以保障其“权利”。 以此为依据,福利经济学者认为,“福利”一词就是指个人欲望的满足,也就是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数量比较,能用货币来计量的福利就是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决策机制。 它以资产阶级的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为基础,以一定的伦理标准或价值判断为前提,围绕所谓“社会经济福利”极大化的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其衡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条件;政策建议,主要是把福利经济理论应用于制定价格、产量、收入分配、赋税、对外贸易等政策以及“福利国家”政策。 福利经济学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帕累托,他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条件”。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导出来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而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 旧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新福利经济学则建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 福利经济学的特点是,强调资产阶级的道德标准或价值判断,标榜规范研究。它把判断经济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是非善恶标准引入经济学中,因而被称为“规范经济学”,以区别于对经济行为本身说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不涉及“应该”或“不应该”的道德标准的“实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标榜的道德标准是:第一个人行为在于求得最大满足。 第二,社会福利是所有个人满足的总和。这种道德标准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社会各个成员的利益的和谐与一致。 。【阅读书目】:《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厉以宁等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福利经济学评述》,(英)李特尔著,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