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消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藥石 > 消石 消石 xiāoshí 亦作“硝石”。亦稱“芒消”、“苦消”、“焰消”、“火消”、“地霜”、“生消”、“北帝玄珠”。青白色晶體,生山澤鹼地。秋冬遍地泛白,掃除過濾,煎汁而成。可化金銀、製火藥及藥用。能消化諸石,或入水消溶,故稱。汁液凝固後有細芒,因稱芒消;味苦,因稱苦消;遇火易燃生焰,因稱“焰消”、“火消”;着地如霜,因稱地霜。又依産地、成形而有川消、鹽消、土消、盆消、馬牙消等名目。《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消石》[釋名]:“芒消、苦消、焰消、火消、地霜、生消、北帝玄珠。”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火藥料》:“凡火藥以硝石、硫黄爲主,草木灰爲輔。”參閱《神農本草經》卷一、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三才圖會·珍寳》。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金石部 > 石 > 消石 消石 xiāoshí 亦稱“芒消”、“盆消”、“化金石”。晶狀體,無色透明,六角斜方形柱狀,質脆易斷。其製取同於朴消。主治五臟積熱,心腹疼痛,淋病黄疸,目赤喉痹。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上經·消石》:“味苦寒……推陳緻新,除邪氣。”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上品·芒消》:“主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唐·甄權《藥性論·玉石類·消石》:“主項下瘰癧,瀉得根出,破血。”唐·梅彪輯《石藥爾雅·釋諸藥隱名·消石》:“一名化金石。”宋·蘇頌《本草圖經·玉石上品·芒消》:“練成盆中有芒者,爲芒消,亦謂之盆消。”參見“朴消”。參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消石》。 消石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火消、焰消、水石。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产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辛、苦,微咸,温,有毒。入心、脾经。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 消石古医籍中,有时写“消”为“稍” (《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说它与朴消不同。《名医别录》则说消石一名芒消,朴消一名消石朴。近代已将“消”改为“硝”。硝石又名“火硝”,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钾;芒硝是加工过的朴硝,即硫酸钠。 消石xiāo shí《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消石(182)。药名。 消石xiāoshí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火消、焰消。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苦、咸、温, 有毒。入心、脾经。破坚散积, 利尿泻下, 解毒消肿。治中暑、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石淋、便秘, 内服: 入丸、散, 1. 5 ~ 3克。研末吹喉治喉痹, 调敷治痈肿疔疮。孕妇忌服。本品主含硝酸钾。 消石 消石消石,一作硝石,又名苦消、焰消、火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 ☚ 萱草根 防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