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城墙
据文献载,“历下城建自汉”,济南自宋设府,府城的建立应在宋徽宗以后。至明代济南府城的大小、形状及周围城垣,已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其轮廓与现已开辟为环城路的旧城相同。明成化四年(1468年)至崇祯七年(1634年)曾五次修整府城。据载:城上建有城楼11座,敌台13座,旗台55座,垛口3350个。东、西、南三门各设有月城,内外二层门,门上均有二层城楼。四门官厅各二座,炮楼各四座。清代沿袭明制,又多次重修府城及有关建筑。城的东、西、南门均有重关,北门为水门。城墙拐角处上建矩形角楼,四隅各一。唯东南城角上有九峰,俗名三角楼(又名九女楼)。结构天然,制自名手。清末又在府城开四门:西南坤顺门,西北乾健门,东北艮吉门,东南巽利门。1927年府城的泺源、齐川、历山三门拆除,易建市房,开宽马路,并以东门向北经北城至西门辟为城上马路,以利交通。1928年日军炮毁了各城门的城楼和西北角楼,部份城墙下挖为防空洞。1948年9月解放济南战役中城墙被击毁多处,东南城角西侧炸开为突破口。1950年后,府城城墙除保留东南角一段建“解放阁”外,其余全部拆除建环城路。北城墙及西城墙北段拆除后,扩建为大明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