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xiāo kě见“长卿病”。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消渴参见[相如渴疾]。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口渴 口渴渴(~水;害~;燥~;解~;消~;止~) 干燥,需要水分:干渴 枯渴 渴而欲饮:枯喉 唇干思饮:渴吻 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 唇焦舌干 唇干口燥 口燥喉干 喉焦唇干 干喉焦唇 唇干舌燥 炎热干渴:热渴 非常干渴:焦渴 舌敝唇焦 舌敝唇枯 舌干唇敝 舌干唇焦 舌焦唇燥 罢口敝舌 敝舌焦唇 布唇枯舌 喉干舌敝 干渴得利害:燥急
另见:吃 喝 感觉 ☚ 饥饿 饱 ☛ 消渴病名。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 ❶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 ❷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 ❸消渴病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❹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 消渴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和醇酒,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或因情志不舒,久郁化火而伤阴;或因经带胎产所致素体阴虚,劳欲过度,阴精更耗,燥热内生所致。是现代中老年妇女最易患疾病之一,由于本病易出现并发症,如眼疾、痹证、水肿、淋证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健康。辨证论治: ❶肺胃燥热者,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色混浊、身体渐瘦,舌红少苔,脉滑数。以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花粉,葛根等清热生津止渴。 ❷肠燥津伤者,多食易饥,口渴饮引,大便燥结,或便闭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以增液承气汤(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养液,润肠通府。 ❸肝肾阴虚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昏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 ❹阴阳两虚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乏力,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则阳萎,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 ❺脾胃气虚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以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本病后期并发证: ❶瘀血者,常兼见舌质瘀暗,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粗大而长,或胸中刺痛,或半身不遂,头昏耳鸣,心悸健忘多梦,脉涩或结代。以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赤芍、川芍、益母草、丹参、葛根)活血化痰。 ❷痈疽者,多并发痈疽,或牙龈脓肿,久久不愈,舌红苔黄,脉数。以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此外,还常合并白内障,或雀目、耳聋、肺痨、泄泻、水肿等,参照有关病证辨证论治。调护: ❶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❷节制房室,节制饮食,一般每日不超过5两。少食多餐,以高蛋白低热量为原则。 ❸禁食油腻辛辣刺激之品,禁吃含糖高的点心食物。禁吃一切零食。 ❹学会自己测查尿糖,以了解血糖变化。每周测体重,注意病情变化,以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 ☚ 腰痛 颤振 ☛ 消渴病证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又名消瘅、痟渴。宋、元以后又称三消。 ❶病证名。泛指口渴易饥,多饮多食,大小便量多,消瘦为特征的多种疾病。患者素体阴虚,五脏柔弱,每在情志失调,过食甘肥厚味和过于疲劳,致使肺胃肾三脏积热过盛,热灼阴亏所引起。因其表现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食亦等名称。后人多采用上、中、下三消分类法。 ❷指以多饮、多尿、尿甜为特征的病证,即糖尿病,见《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 ❸证名。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 消渴中医病症名。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点的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致使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根据病理机制、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上消,又称肺消、膈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又称消中、胃消、脾消,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主症。下消,又称肾消,以多尿,小便混浊如脂如膏为主症。上消、中消、下消,合称三消。治疗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等疾病多有此般表现。 ☚ 肌肤甲错 淋证 ☛ 消渴病名。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引起。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或变生白内障、雀盲、耳聋、痈疽、中风、水肿等证。本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多饮,属肺燥,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多食易饥,消瘦,属胃热,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多尿,混浊如膏,属肾虚,治宜滋阴固肾;后期阴损及阳,则应温阳滋阴固摄。 消渴 消渴以口渴多饮,多食,消瘦,小便频数量多的“三多”症状为特征,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的病证。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多因五脏禀赋虚弱,加之少壮之时不能慎养,或房劳伤精,或情志化火伤阴,或恣食甘肥,酿热伤津,积劳而得,故本病以老年人患者较多。老年消渴患者,除一般消渴表现外,尤以肾虚症状明显,且多瘀血、痈疽、疡疮、目疾、劳咳、泄泻、淋浊、足痿、肢麻、眩晕、中风、虚脱等兼证、变证。西医学糖尿病或尿崩证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临床主证辨治为: 上消口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喉干燥,食欲一般,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数。治宜生津止渴,清热润肺;方用人参麦冬汤(《杂病源流犀烛》方:西洋参10克(另煎)、麦冬10克、茯苓12克、枸杞、五味子各9克,甘草6克)加天花粉20克。烦渴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石斛10克;气短自汗、乏力,脉虚者,加黄芪15克、北沙参15克。 中消多食易饥,喜饮尿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泄胃热,养阴生津。方用玉女煎加天花粉;烦热渴饮者,加黄连6克、鲜芦根20克、玄参10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 下消小便频多,尿如脂膏,尿甜如蜜,口舌干燥,渴而多饮,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补肾摄精,方用六味地黄丸改汤剂加五味子10克、枸杞10克。尿频而浑者,加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桑螵蛸10克;低热盗汗,加知母10克、黄柏9克;兼畏寒肢冷,面色黧黑,耳轮焦干,饮一溲二,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加附子6克、肉桂6克、仙灵脾10克、肉苁蓉10克。 兼证变证辨治 ❶瘀阻脉络:病久入络,瘀血阻滞,阻滞的部位不同,见证不同。胸中刺痛,或半身不遂,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多梦,脉涩或结代,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降糖活血方(《经验方》:木香9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0克)。 ❷热毒生疮:燥热内结,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痛疽。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银花15克、连翘1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20克。 ❸耳目生疾:肝肾亏损,精血不能上荣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治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用杞菊地黄丸。 消渴病常以阴虚燥热开始,病程日久,多导致阴损及阳,形成阴阳两虚,并发各种严重病证,最后阴竭阳亡。本病宿根较深,病难速愈,治疗中即使“三多”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也不能立即中断治疗,以免再度复发。平素宜调养与治疗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饱,一般以适量粮食,配合蔬菜、豆类、瘦肉、鸡蛋为宜;禁食辛辣厚味。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及体力劳动,起居有常,寒暖有度,防止外邪侵袭。 ☚ 痹证 耳鸣、耳聋 ☛ 消渴xiāo kě《本草纲目》 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171)。 ❶病证名。出《素问·奇病论》。又名消瘅。宋、元以后,又有称三消者。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点的病证。多因过食肥甘,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一般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 ❷证候名。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xiāokě病症名。出《素问· 奇病论》。又名痟渴、消瘅。 ❶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点的病症。多因过食肥甘, 饮食失宜, 或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 导致脏腑燥热, 阴虚火旺。治疗一般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 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详各条。 ❷指以多饮、多尿、尿甜为特征的病症。见《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 ❸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消渴 消渴消渴是指口渴引饮,饮不解渴,消谷善饥而消瘦的一类证候。临床特点是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至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说的“消渴”,如说:“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是指太阳病蓄水证因气化失职,津液失于输布所致的口渴症状,两者概念迥异。目前所说的消渴均指前者。 病名考证 消渴的名称,首见于《内经》,《素问》称“消”。《灵枢》称“消瘅”。《诸病源候论》称“内消”。《太平圣惠方》称“痟”、“三痟”。《丹溪心法》称“三消”。《景岳全书》称“三消干渴”。《症因脉治》根据病因分别称谓“外感三消”、“燥火三消”、“湿火三消”、“内伤三消”、“积热三消”、“精虚三消”等。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与过食肥甘和情志不调有关。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认为与房劳过度有关,如:“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 《丹溪心法·消渴附录》说:“人惟淫欲恣情,酒无节,酷嗜炙煿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羶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熏,府藏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 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痠痛,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这就比较细致的分述了三消各自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而《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篇又强调本证发于三焦之火,病本于肾,水亏能为消,而火亏亦能为消。如说,“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证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 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精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是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也强调了消渴证发于火热。如说:“三消之由,上消肺也,由肺家实火,或上焦热,或心阳锻炼肺金;中消脾也,由脾家实火,或伏阳蒸胃;下消肾也,由肾阴虚,或火伏下焦。”综上所述,归纳如下: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中焦积热,消耗水谷精微,故善饥;胃热消谷,不能生化精微,肌肉无以充养,故消瘦。 情志失调: 长期的精神刺激,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消耗肺胃之阴,致肺燥、胃热。肺燥则治节失职,不能敷布精津;肺燥肾乏滋助,则肾阴亏虚,发为消渴。 劳逸失度: 由于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肾精亏损,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则多饮多食;久则阴损及阳,肾失固摄,发为多尿。 总之,消渴主要是由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邹按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而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其病变主要在肺、胃、肾,而三者又往往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失敷布,则肾乏化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能上炎,耗伤肺胃之阴。若病迁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出现肾阳虚亏,命门火衰之候。《千金要方·消渴》还对本病并发证的形成作了论述:“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 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医学指南》:“凡消病,火炎日久,气血凝滞,能食者,末传胸疽背痈;不能食者,末传噎膈臌胀,皆不治之症也。” 分类 《外台秘要》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类。《太平圣惠方》分为痟渴、痟中、痟肾。《丹溪心法》则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景岳全书》分为消渴、消谷、肾消。又从阴阳分为阳消、阴消。上述分类名称虽异,但实质基本相同,目前临床分类皆宗丹溪之说命名。 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明上、中、下三消所属。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如《类证治裁·三消》:“上消主肺,肺热化燥,渴饮无度,是为消渴”;“中消主胃,胃热善饥,能食而瘦,是为消谷”;“下消主肾,虚阳烁阴,引水自救,溺浊如膏,精髓枯竭,是为肾消。” 其次须辨明阴阳虚实,阳证起病较暴,阳热亢盛,以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多尿为主症;阴证发病日久,元气亏虚,以饮一溲二,神疲肢软,气短乏力,脉虚软等为主症。《景岳全书·三消干渴》:“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凡阴阳气血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 消渴应与《内经》所称“食亦”相鉴别。食亦也可出现善食而消瘦,如《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此因肠胃及胆有燥热所致;消渴则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甜为特征,以肺、胃、肾有热为患,以此为别。 治疗原则 无论上、中、下三消,一般均从养阴着眼,燥热较甚者,可佐以清热。《丹溪心法·消渴》:“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篇对消渴证的治疗,强调辨虚实,实火者,要去其火,阴虚者,宜滋肾。如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在一般情况下,上消者,宜润肺兼清胃热;中消者,宜清胃兼滋肾;下消者,宜滋肾兼养肺津;若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不可徒用清火一法。《类证治裁·三消》:“治三消者,必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源亏竭及假火证,当速救根本,以滋化源,勿专以清火为急。”如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失和,气血壅阻成痈者,治宜解毒凉血和营为主,方用五味消毒饮或犀黄丸等。 预防及护理 除药物治疗外,要避免情志刺激,节制欲念。在饮食方面要有节制,不可过饱和过食膏粱厚味,一般以适量米类,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品为宜。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如《千金备急要方·消渴》篇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廖;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篇也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在膳食方面,《外台秘要》:“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臛,……宜食鸡子马肉,……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呷之,亦佳。”这对消渴的预防和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此外,尿崩症见多饮多尿症状,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出现多食善饥症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 谵语 上消 ☛
消渴 消渴消渴,系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特征的病证。又称痟渴、消瘅。多因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无度,以致内热伤阴,阴虚火旺,水谷运化失常所致。在临床上根据其主要症候的不同,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凡见主症为口渴多饮者,称为上消;多食善饥者,称为中消; 多尿者,称为下消。气功治法如下: (1) 凡属上消者,宜引肾水或涌泉水以润喉舌,养肺阴。常用方法有二: ❶宽衣解带,安静卧下,行腹式呼吸。于吸气时,小腹自然上鼓,切忌用力;于呼气时,小腹自然回缩,亦不着力。行五次。同时用意引肾水上升至咽喉及舌根,使喉舌得润(《诸病源候论》卷五)。 ❷以手搓左右脚心各三十六次,同时用意引肾水上升。再以舌抵上腭,凝神于悬壅垂,存想该处有一股凉水流向口中,候津液满口时,鼓漱咽下(“保生秘要”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二)。 (2) 凡属中消者,宜引肾水或涌泉水以去心火,退胃热。其法是以舌抵上腭,意想肾水从背上升,洗背,次转至心头,洗去心火;复存想脚底涌泉之水上升,冲洗全身(“保生秘要”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二)。 (3) 凡属下消者,宜滋肾阴,养肺金。可于每日寅、卯时,正立,将身略向后仰,举起两手,左右轮换用力向上托各三十五次。待呼吸平静后,行吐浊纳清法,复叩齿咽津。咽时当汩汩有声,并用意将津合气直送至下丹田中(《遵生八笺》卷四)。 ☚ 虚劳 积聚 ☛
消渴 消渴消渴是津液少而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消瘦无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此病因喜怒不慎,耗神过度、淫欲恣情,病后血衰,饮食不节,素体阴虚等引起炎火上熏脏腑,生成热燥,气炽津涸,不能引饮自禁,久者变成痈疽。根据邪在部位,可分上、中、下三消。邪在上焦则胃中津液不能上荣舌本而为上消;邪在中焦则所食之物随火而化,招来善饥善渴,能食多瘦、小便频数而为中消;邪在下焦则肠胃燥热,招来引饮不绝,脚腿消瘦,溺有脂液而为下消。上、中、消可治,下消难治,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难治,小便有甜气及尿中浮在如猪脂和似烛泪是谷气和肾气已为并竭,故更难治。消渴者应特别注意警戒饮酒、房劳、厚味,否则虽有良方也难于见效。上消分热渴和寒渴。热渴呈舌上赤裂,咽如火烧,口大渴、食量减少,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等证。病理上其肺气己燥,膈上焦烦而以饮水多而易消为特征;寒渴则肺寒而枯塞,而呈饮一溲二为特征。治宜滋阴泻火润肺,生津止渴。太阴人用万金文武汤。少阴人用补中益气汤,姜术宽中汤,八物君子汤。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中消则在脾胃生蕴热,故呈口渴引饮,善食瘦削、全身自汗,大便硬结,小便频数。治宜清胃泻火,养阴保津。太阴人用调胃升清汤,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芎归葱苏理中汤少阳人用忍冬藤地骨皮汤。下消又名肾消。如初便溺不摄,尿频量多,溺如膏淋,烦躁引饮,口干舌燥,渐次面目黧瘦,耳轮焦黑,小便浊而上浮如脂,舌红,脉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千金文武汤。少阴人用补中益气汤,姜术宽中汤,八物君子汤。少阳人用熟地黄苦参汤,黄连猪肚汤。 ☚ 胀满 黄疸 ☛
消渴 消渴本病系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特征的一种迁延难愈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病因主要由于三根七素之平衡失调而巴达干偏盛并与赫依交搏,导致肝肾燥热而功能衰退,精华与糟粕分解失常所致。饮食失宜,起居失常,如过食油腻、盐类、甜食及性寒凉而重滞之食物,长期居住潮湿之地,或情志失调,劳役失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巴达干、赫依混合型体质者,慢性不消化性病者易患此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 急性消渴多合并血、希拉热邪为病,青壮年人多见。临床表现头痛,微热,腰部及膀胱区、四肢痠痛,口发干而常感甜味,多食而善饥,但形体日渐消瘦,小便频多,精神疲惫,困倦无力,面容憔悴,有时出现皮疹,喜凉性食物,多汗而汗液浓臭,脉象沉而数,尿呈灰黄色而浑浊。女性则月经不调,皮肤瘙痒,多见于阴部。在《蒙医药选编》中云:“尿混浊不清,尿迹上常有苍蝇群集……嗜食而多痰涎”。治宜以调理三根,益肾壮阳为原则,同时注意血、希拉热之增盛。药物一般宜投清浊五味散和肉豆蔻十五味散交替服用,开水送下,则可平息巴达干、赫依之交搏。亦可投铁索七味散,用姜黄四味汤送服,次投《蒙医临症医药鉴》方子根十五味散,引用姜黄、黄柏、栀子等分汤送服。如兼夹血、希拉则可取肘外脉微量放血,投以草乌十三味散及八瓣莲花散内服。 慢性消渴多出现赫依亢盛症状,中年以上者多见。起病徐缓,早期轻病常无症状,困乏无力,气逆不安,口干而发凉,头晕或头痛,心悸少寐,视力障碍,神心不定,脉象大而芤或缓而促,尿呈灰白而量多。治宜在防备赫依偏盛之前提下,以益肾壮阳,调理体素为原则。药物宜投肾方翠雀花十五味散,肉豆蔻十五味散,开水送服,如心悸少寐症状较重者可投诃子三十五味散,引用羊骨煎汤送服。外治可取第十三、十四、十五椎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饮食方面,忌食咸大、甜味而性凉之品,或油腻而不易消化之食,亦不宜过饱;饮食以性温、轻而粗之品为宜。避免身心过劳,可适当参加轻微活动。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历时过久,则病邪渗于深部,可能在机体要害之处,发出丹毒、疖痈等各种疾病。 ☚ 淋病 精府病 ☛ 消渴xiāo kěconsumptive disease; diabe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