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海金沙草 海金沙草 hǎijīnshācǎo 亦稱“竹圓荽”、“左轉藤”、“坐篆藤”、“斑鳩窩”、“破網筋”。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之全草。其草搗之有粉,色黄如沙,故稱。多年生攀緣草本。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乾草色;有白色微毛。葉羽狀,兩面均被柔毛。主治尿路感染,白濁帶下,濕熱黄疸,感冒發燒。宋·蘇頌《本草圖經·草部·海金沙》:“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海金沙》:“俗名竹圓荽。”清·劉善述《草木便方·草部·左轉藤》:“别名:坐篆藤,斑鳩窩,破網筋。” 海金沙草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海金沙藤、左转藤。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eet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甘,寒。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❶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炎,支气管炎,腮腺炎,湿热黄疸,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白浊,带下。煎服:15~30g。 ❷捣敷烧伤,缠腰火丹,外伤出血。本品预试含黄酮类、酚类、氨基酸及糖类。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大肠、绿脓及痢疾等杆菌有抑制作用。 海金沙草hǎijīnshācǎo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海金沙藤、左转藤。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河南等地。甘, 寒。清热解毒, 利水通淋。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腮腺炎、黄疸、湿热肿满、肠炎、痢疾、小便短赤涩痛、淋浊、带下、肾炎水肿, 煎服: 15 ~ 30克。捣敷, 治烫伤、丹毒。全草含氨基酸、糖类、黄酮苷和酚类。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海金沙草 海金沙草海金沙草,又名左转藤、罗网藤、金沙蕨。始载于《履巉岩本草》,原名竹园荽。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eet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省区。 本品味甘,性寒。功能利水通淋,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引起之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泄泻、痢疾、白带以及时病发热、咽喉肿痛、痄腮、乳痈等证。亦可外治丹毒及烫伤。湿热淋病、小便不利,可配滑石,木通、萹蓄、车前草等; 黄疸可配鸡骨草、田基黄。外治缠腰火丹,可用鲜草捣烂,加麻油擂成糊状,涂搽患处; 烫伤则捣烂后加人乳调敷。煎服,15~30g; 鲜草可用至60g。 藤含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叶含黄酮类。 ☚ 海金沙 金钱草 ☛ 00002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