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书阁1907—满族,辽宁凤城人 古典文学研究家。曾任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文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著有《桐城文派述评》、《中国文学史纲要》、《陈亮龙川词笺注》等。 字:文渊 笔名:文远、长天、问源、舒翮、温园、雯深 共1首 (词)近现代·姜书阁 记得当年三月暮,小桥携手同游,古今中外话无休。 落花飞点点,流水去悠悠。 转眼已如春梦杳,往事莫任淹留。 别来多病又多愁! 断鸿荒浦上,新月柳梢头。
共1首 (词)近现代·姜书阁 边塞惊风,长空落日,荒原万马频嘶。 啼鸿断续,声压野云低。 极目寒烟如带,黄昏后无限凄迷。 更那堪登高望远,洒泪向辽西! 兴亡浑似梦! 龙楼凤阙,转眼都非! 叹英雄侠骨,血染征衣。 赚得残碑断碣,渔樵外姓字谁知! 流年暗度惆怅甚,回首不胜悲!
共1首 (词)近现代·姜书阁 塞云飞,风满袖,检点寒夜,料比当时瘦。 旅惯天涯应似旧,怪底今年,脉脉情微逗! 月华升,人定后,阑干倚遍,赢得青衫绉。 荡漾秋心如醉酒,肠断魂销,此意君知否?
共1首 (词)近现代·姜书阁 记得年时长干路。 柳共桃,迎风舞。 叹春去春来今又暮。 人老也,花无主; 花老也,人何处? 孤馆凄凉魂梦误。 才去也,还复住。 待月落乌啼柝声促,枕前也,滴无数; 枕边也,滴无数! 姜书阁 姜书阁1907年-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关的论著有《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史四十讲》、《诗学广论》、《先秦辞赋原论》、《文心雕龙绎旨》等。 姜书阁的学问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涉足领域相当宽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洋洋80万言,即是对整个文学史鸟瞰式的论述,其中不乏个人独到的见解,如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中的反映,都是秉笔直书。后来他又打破历来文学史章节连绵、欲断还续的编写体例,以四十个大题目概括地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史,写成《中国文学史四十讲》,这亦是一个创举。该书线索明晰。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每一讲又相对独立成章,完整地叙述每一个题目所规定的主要内容。《诗学广论》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演进的规律,其中涉及的问题有理论的也有创作的,有思想内容的而更多的又是艺术形式、声调格律的,此书对诗学研究很有裨益。此外,《先秦辞赋原论》是对先秦辞赋的专题研究,《文心雕龙绎旨》是疏通六朝文论专著的,其他著作不在这里一一枚举。姜书阁以其鲜明的学术个性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 萧涤非 胡国瑞 ☛ 姜书阁 姜书阁1907——字文渊。辽宁凤城人,满族。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后从政近20年,间亦填词、作曲。1958年离重庆赴大西北高校任教,专攻古典文学,编纂文学史,始致力于词之起源及发展演变之研究,颇有建树。姜书阁治词30年,对苏轼、张孝祥、陈亮及纳兰性德词有深入研究,其《陈亮龙川词笺注》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发表词学论文多篇。 ☚ 王璠 吴世昌 ☛ 姜书阁1907年生,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学广论》、《中国文学史大纲》等。 古人论诗称杜甫为诗圣,姜书阁则认为不存在什么尽美尽善无以复加的“集大成”的“诗圣”,但也不否认杜诗确实达到了很高妙、很完美的境地,而这高妙与完美主要还在于诗的格律形式方面。(《诗学广论》,下同)他认为,杜甫最多律体诗,五、七言律、五言排律,皆为唐人之冠,惟绝句较逊,七绝虽存百零七首,而多变体;五绝则仅三十一首,于古体诗中为最少,佳者亦自不多。从杜甫诗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内容,衍出来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一派新乐府运动诗人和诗风;又从杜甫诗的注重格律和形式方面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而衍出韩愈等人的艰难诗风,其特征也包括以文为诗,即诗句和散文化。他认为李白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和不妥协的叛逆性格。他的诗歌主要特色在于自然和真率。思想感情真实诚挚,语言也极其生动、明净、朴素、优美。继中唐李贺之后,循着李贺所继承的李白诗歌道路而有所发展变化,更超于注重辞藻和艺术技巧,以致使作品的思想内容隐晦不彰的一派诗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商隐,所以姜书阁将他与李白李贺并称为唐代诗家“三李”。 对史家常论的“唐诗”与“宋诗”,姜书阁也有论述。在《唐宋诗别略论》中,他认为“唐诗”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初具规模向益见成熟,逐步发展而取得光辉成就的;“宋诗”则是由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衰微局面经过革新,略有恢复,却又转入另一度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衰微,如此反复交替,阻碍诗歌的正常发展。“唐诗”与“宋诗”在艺术上的原则区别,主要在于唐诗的形象性和现实性较宋诗为强。 姜书阁1907—字文渊,原隶正黄旗满洲。辽宁省凤城县人,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哈尔滨教育厅秘书兼法政大学政治学教授。1934年主编 《黑白半月刊》,1936年又任《北平晨报》主笔,其间宣传抗日,论著颇多。193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编审、税务署署长、国务署长、财政部政务次长等职。主编过《政治建设》月刊。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参事、重庆市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湘潭市政协副主席。现为湖南湘潭大学教授、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桐城文派评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陈亮龙川词笺注》、《诗学广论》、《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文心雕龙绎旨》、《先秦辞赋原论》、《汉赋通义》、《中国文学史纲要》、《骈文史论》等,并发表了许多篇论文。 姜书阁 姜书阁1907—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学广论》、《中国文学史大纲》、《先秦辞赋原稿》、《骈文史论》、《中国文学史四十讲》等。 《先秦辞赋原稿》主要探讨了汉赋的渊源;《骈文史论》从史的角度叙述和研究了骈文这一文体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打破历来文学史章节连绵、欲断还续的编写体例,改用四十讲,分四十个大题目,概括地叙述了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史。”(《序言》)。在这四十讲里,陆续介绍了古典散文,如第三讲介绍了先秦三部杰出的史传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第四讲介绍了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第六讲介绍了秦代文学和汉代的辞赋;第八讲论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九讲介绍了汉代散文发展概况及这一时期的政论文、说理文和记叙文;第十一讲介绍了南北朝的散文和一些著名赋家;第十七讲论述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和唐代的散文;第二十一讲分别论述和介绍了“宋初文坛面貌及其斗争形势”、“以欧阳修为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者苏轼”等专题;第二十七讲论述了元代的诗、词和散文创作;第二十八讲分别论述了明代前期和后期散文以及“清代散文作家与各派文论”。第三十六至三十八章,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文学、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和这一时期的文坛形势、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文学改革及其诗文。总之,将这些章节抽取出来,正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散文发展史。在体例上,作者希望此书“从全书看,要求历史线索明白、清晰,有一定的系统性;而就每一讲来说,则又必须相对地独立成章,完整地论述每一个大题目所规定的主要内容,使本书既可以连续讲、连续读,也可以任抽一讲来查阅某一特定问题,从而得其梗概。”(《序言》)。从全书来看,这种设想显然是实现了。(参看《先秦辞赋原论》、《骈文史论》两条) ☚ 刘大杰 杨伯峻 ☛ 00002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