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海芋
海芋  hǎiyù

亦稱“觀音蓮”、“羞天草”、“天荷”、“隔河仙”。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壯高大。葉卵形,基部心形。葉腋間抽一至二肉穗,外爲佛熖苞,粉緑色,初夏開花。供觀賞,入藥。見於我國南部諸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海芋》:“〔釋名〕觀音蓮、羞天草、天荷、隔河仙。時珍曰: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大葉如芋葉而有幹。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如觀音像在圓光之狀,故俗呼爲觀音蓮。”參閱《通雅·植物》。

海芋【同义】总目录


海芋观音莲

海芋giant alocasia

Alocasia macrorhiza,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26。茎粗壮,高可达3m,叶聚生茎顶,叶片卵状戟形,长15~90cm,花梗长10~30cm,佛焰苞全长10~20cm,下部筒状,上部稍弯曲呈舟形,肉穗花序稍短于佛焰苞,雌花在下部,雄花在上部。产中国华南、西南及台湾,东南亚也有分布。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20~25℃,越冬温度10~15℃。夏季盆栽需遮半阴。用一般园土加泥炭土、砂或草皮土和腐叶土栽培。用分株、扦插和播种法繁殖。分株,即分离母株萌生的分蘖。扦插,取其茎干,每10cm左右一段,插于疏松基质,生根发芽后移植。野生海芋常结有种子,采后即播,在25℃左右发芽。海芋是大型观叶植物,宜用大盆或木桶栽培,适于布置大型厅堂或室内花园,也可栽于热带植物温室,十分壮观。


海芋全属60~70种,产于亚洲热带,常见栽培的还有:美叶芋(A.sanderiana),叶片长楔形,长30~40cm,宽约15cm,边缘有浅裂,绿色有金属光泽,叶脉白色,边缘也为白色。产于菲律宾。黑叶芋(A.×a-mazonica),由楼氏海芋(A.lowii)和美叶芋杂交而成,形态近似美叶芋,叶片长约16cm,宽约30cm,波状。

海芋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野芋、老虎芋、痕芋头、毒芋头、天河芋。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 Schott的根茎。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辛,寒,生者有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❶治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肠伤寒,瘴疟。煎服: 4.5~9g。与米同炒至黄色,去米,煎煮3小时以上。
❷捣敷疔疮,痈疖肿毒,蛇、虫咬伤。本品生食或煎煮时间过短,服后可引起舌肿麻木,甚至出现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孕妇忌服。果实名野芋实,又名痕芋头花仁,有小毒,治疝气,每用15g,煨猪肚服。根茎含生物碱、多种维生素、胆甾醇、菜油甾醇、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磷脂、亚油酸等及皂毒苷 (Supotoxin) 及海芋素 (Alocasin)。

海芋giant alocasia

Alocasia macrorrhiza (L.)Schott,天南星科,海芋属。常绿大型草本。常成群生长于阴湿地方。分布广东、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直立的地上茎和匍匐根茎。叶螺旋互生,亚革质,箭状广卵形,波状缘,叶柄粗,长达1.5m,基部鞘状抱茎。花序柄2~3枚丛生,佛焰苞下部圆筒状,上部呈舟状;肉穗花序,芳香;花序基部为白色雌花,中部下方为绿白色不育雄花,中部上方为淡黄色能育雄花,顶部为附属器;花无花被;能育雄花有3~8枚雄蕊,合生为雄蕊柱;雌花心皮3~4枚,子房1室。浆果红色。根茎药用,但有毒,慎用适量可作健胃剂,治腹痛、霍乱、疝气等有良效,根茎液汁涂患处可消肿;又为观赏植物。

海芋hǎi yù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海芋(7)。药名。
【基原】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 (Roxb.)C. Koch的根茎。
【别名】天荷(《本草拾遗》),羞天草(《庚辛玉册》),隔河仙、观音莲(《本草纲目》),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生草药性备要》),独脚莲(《分类草药性》),野芋、木芋头(《岭南采药录》),广东万年青(《中国植物图鉴》),老虎芋(《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虫芋、毒芋头、天蒙(《广西中兽医药志》),老虎蒙、痕芋头(《南宁市药物志》),大叶野芋头(《中国药植图鉴》),野芋头、奚芋头(《岭南草药志》),土塘、天河芋(《湖南药物志》),广东狼毒(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朴薯头(《广西中草药》)。
【性味】辛,温,有毒。
❶《本草纲目》:“辛,有大毒。”
❷《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寒,有大毒。”
❸《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毒。”
【功用主治】治瘴疟,急剧吐泻,肠伤寒,风湿痛,疝气,赤白带下,痈疽肿毒,萎缩性鼻炎,瘰疬,疔疮,疥癣,蛇、犬咬伤。
❶《本草纲目》:“治疟瘴,毒肿,风癞。”
❷《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肿毒,末,酒涂。”
❸《天宝本草》:“敷疔疮、疥癣。”
❹《广西中药志》:“治肺结核,痧症,热病等。”
❺《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须久煎),一至三钱(鲜者五钱至一两,切片与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外用:焙贴、煨热擦或捣敷。

海芋hǎiyù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野芋、痕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odora (Roxb. ) C. Koch 的根茎。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贵州。辛, 寒, 有毒。解毒消肿。治流感、肺结核、肠伤寒、瘴疟, 煎服: 4. 5 ~ 9 克。需与米同炒至黄色, 去米, 久煎(3 小时以上)去毒, 方可内服。捣敷, 治痈疖肿毒, 蛇、虫咬伤。本品生食或煎煮时间过短, 服后可引起舌肿麻木, 甚者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孕妇忌服。本品含生物碱、甾醇类、皂草毒及海芋素。皂草毒系刺激性有毒成分, 对热、氧化剂不稳定, 用石灰水煮可除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