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浮士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浮士德》《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德]歌德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一生经历丰富,青年时风雅潇洒深受女性青睐,《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青年生活的艺术折射。他亲身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拿破仑等历史人物有过交往。晚年时,歌德担任魏玛公国的宰相,领导魏玛剧院。精力充沛的歌德还业余钻研过许多科学问题,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关注。这一切经历一切感受,歌德都把它们天才地融进了长篇诗剧《浮士德》之中。《浮士德》是诗人歌德对欧洲民间长期流传的“浮士德传说”的再创造,更是一座艺术与思想的宝库。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书之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称《浮士德》为德国“世俗的圣经”。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钱春绮翻译的《浮士德》,以及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杨武能翻译的《浮士德》均是较好的译本。 歌德 内容精要 魔鬼靡非斯托瞧不起人类的理性,与天主打赌,自信能够引诱勤学精进的饱学之士——浮士德,使其堕落并将其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却认为人在奋斗中难免迷误,但终究会意识到正途。天主相信浮士德——人类的理性最终能抵制恶魔的诱惑,但也想找个负面的东西鞭策人的精神,于是同意了靡非斯托的要求,把浮士德交给他进行赌赛。 初登场时,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学究。他知识渊博却对已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渴望了解一切神秘的东西。靡非斯托趁机和浮士德订约打赌。靡非斯托愿做他的仆人为他全面服务,条件是:一旦浮士德对现状心满意足,就得交出灵魂,来世为靡非斯托服务。浮士德不相信自己有知足的一天,立即答应了。 《浮士德》插图 立约后,靡非斯托首先带浮士德到了一家酒店,和大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之后又领他到魔女的丹房里,使他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年轻的浮士德看上了市民少女格莉琴,在靡非斯托的怂恿下很快占有了她,使她怀孕。为了偷情,格莉琴给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哥哥瓦伦廷和浮士德决斗,也死在剑下。格莉琴因为未婚生子被抓进监狱,判了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心中伤痛不已。 不久,他们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之上。因为财政空虚,内忧外患,该国君臣惶恐不安。靡非斯托献计挖取地下宝藏、大量发行纸币,以解决经济危机。果然,皇帝签名的纸币使帝国上下为之一振。高兴之余,皇帝想亲眼目睹希腊美男美女帕里斯和海伦的真容再现,便命令浮士德去办。不料,浮士德自己也被魔术变出来的海伦的美丽所深深吸引,惊奇发呆中,他用钥匙触到了帕里斯引起爆炸,美人变成烟雾消失了,他自己昏倒在地。 靡非斯托只好把浮士德扛回了书斋。他寻来了已成为博学大师的瓦格纳帮助浮士德实现对海伦的梦想。瓦格纳用稀奇古怪的烧瓶制出了一个透明的小人,让小人在瓶中为他们发光照亮道路,飞往希腊神话的发源地——古希腊寻找海伦。 希腊联军刚刚取得特洛伊的伟大胜利,抢回了美女海伦,海伦的丈夫却意欲杀死变节的妇人以祭奠神灵。靡非斯托变做丑陋的女管家,将海伦救出,送到浮士德正在执政的国家去避难。浮士德将海伦奉若女王,向她学习奇特优美的韵律、格调。他们婚后生了个儿子福玻斯。这是个早熟的天才,热情澎湃、不断跳跃,企图上天飞翔,但不久即坠落摔死在父母的身边。海伦听到地底下儿子的呼唤,也跟着去了,只留下衣服面纱在浮士德手里。 几经幻灭,浮士德决心从个人小世界里走出,成就一番切切实实的大事业。回德国的途中,他看着大海突然有了主意,便吩咐靡非斯托帮助自己围海造田,建立一个人民的理想邦国。 此时,恰逢从前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发生了叛乱。浮士德在靡非斯托魔力的帮助下,率领三勇士,击溃了叛军。作为奖赏,他得了海边的封地。浮士德立即率领民众进行围垦,规划设计建设理想国。居民中却有一对老夫妇怎么都不肯拆迁,让浮士德很是气恼。他让靡非斯托去处理一下。不料,靡非斯托却率人采取了暴力措施,烧死了老人。忧愁女神向老迈的浮士德轻吹了一口气,浮士德瞎了双眼。 眼看浮士德离死不远,靡非斯托急命人给他挖墓。瞎眼的老浮士德听到铁锹的声音,还以为是人民挖土开河、改天换地的劳动号子,高兴极了,禁不住脱口而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靡非斯托正想夺取他的灵魂,天使们却从天上飞来了,他们守护着浮士德,将其灵魂带到了天国。 知名篇章 浮士德与靡非斯托打赌,表示愿用生命和灵魂去换取对人生宇宙全部秘密的了解和体验。这是浮士德精神的夫子自道。 浮士德
靡非斯托 对于您既无目标也无限制。 您喜欢在哪儿都啃上一嘴, 喜欢把飞逝的东西抓取, 就尽量吃吧,只要对口味, 就赶快抓吧,别冒傻气! …… (选自《浮士德》,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朋友啊,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一切无常世象,无非是个比方,/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无可名状境界,在此已成现实,/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阅读指导 《浮士德》的内容是复杂的、深邃的、多层面的,既有现实主义的东西,如对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现实生动个体的描绘(格莉琴悲剧、宫廷生活),又有浪漫主义的,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上帝和魔鬼的赌赛,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生子)。但简单地讲,我们仍可将《浮士德》的内容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一出悲剧即浮士德的人生悲剧;两个赌赛,即靡非斯托与上帝和浮士德的两次打赌;五种追求,指浮士德一生先后对知识的追求、对男女之爱的追求、对权势财富的追求、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对为人类造福事业的追求。很显然,这是象征和隐喻的说法,浮士德不仅是那个时代人类的代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隐喻,他的五种追求正是我们人生的五个境界,浮士德获救升天的乐观结尾,象征天主也代表歌德本人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见。《浮士德》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积极向上,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和终极乐观态度——“浮士德精神”。 让人深思的是靡非斯托和浮士德精神的关系,靡非斯托本是撒旦、魔鬼的别名,但在诗剧中,它又并非单纯是一个恶魔。他是上帝的敌人,但又终归是上帝的仆人,他与浮士德时时冲突,然而,又是他在帮助浮士德实现后四种追求。靡非斯托,时而是恶,时而是怀疑和否定,他和善良执著的浮士德形影相随。靡非斯托也许正是人类灵魂中的阴离子? 浮士德填海造田,为民造福时,遇到一个“钉子户”——一对在海边长久居住的老夫妇,劝说搬迁不成,最终假靡非斯托之手害死了他们。尽管浮士德本不愿这样恶毒、极端。也许老歌德在这里曲折表达了一个难以明说的政治理念:世上不可能有纯粹正确的政治。当然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解读。 广泛运用象征、典故、比喻是《浮士德》最重要的艺术特征。这些象征、典故、比喻,不局限于一词一语,而是涉及众多的文学意境,人物原型、故事模式、进而贯穿全书,形成整体的文学隐喻,如: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美、“欧福良”象征拜伦等浪漫派诗人,浮士德的人生则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缩影等等。因为关涉欧洲文化渊源,这些象征、比喻的解读,对于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困难。无限风光在险峰,求解的难度,也正是求解的趣味所在。借助译者的注释,细心的读者会从智慧的老歌德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阅读建议 你不能像期待畅销书一样期待《浮士德》。你不必一口气读完,但可时时翻阅。一些章节值得反复品味,如“舞台上的序幕”、“上帝与靡非斯托的打赌”、“浮士德的五种追求”、靡非斯托的“俏皮话”等。 浮士德 《浮士德》德国诗剧,作者歌德。这是一部代表着人类文学最高成就的剧作。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与魔鬼结盟,创造了很多奇迹,最后灵魂被魔鬼夺走。歌德把他塑造成一个为探索真理,追求人类最高理想而永不止息地奋斗的人物。他从个人生活的“小世界”走向社会的“大世界”,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幻梦等阶段之后,最后悟出了生活的智慧,即要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领悟自由生活和享受。歌德赋予浮士德和魔鬼以新的关系,将善恶的分界线不再绝对化——浮士德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与魔鬼的斗争中取得的,而其每一个行动又离不开魔鬼。
☚ 歌德 席勒 ☛ 浮士德 《浮士德》诗剧,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悲剧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和魔鬼订约的传说。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在书斋里孜孜探索几十年,内心充满矛盾。在怀疑绝望中与魔鬼订了一个盟约。魔鬼答应帮助浮士德追求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在魔鬼帮助下,返老还童的浮士德爱上了少女玛甘泪,却使她误毒死了母亲,溺死了自己的婴儿,又死了兄弟,最终在狱中死去。爱情失败后,浮士德转向政治生活,在皇帝的宫廷里为统治阶级效力。他奉皇帝指示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对海伦顿生爱慕之心,为此昏倒在地。政治生活并不能使他满足。魔鬼帮助浮士德追寻海伦,并使他与海伦结合,生了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跳跃过高,不幸堕地而死。海伦随之消失。浮士德对古典美的梦幻消失了,最后他终于在率领人民填海造田、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因想像未来感到满足,因此倒地而死,灵魂被魔鬼攫去。天帝却派天使接浮士德的灵魂进入天堂,与玛甘泪相会。诗剧描绘了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全过程,表现了不断否定自我、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浮士德》剧照之浮士德和格雷辛 ☚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阴谋与爱情 ☛ 浮士德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浮士德诗剧。歌德作。共两部。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表现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索人生理想、不断追求的道路。其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5个阶段。反映了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构思宏伟、背景广阔、变幻纷繁、思想深邃。是德国和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浮士德 《浮士德》《浮士德》 是歌德一生进行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与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作家之一。他活到83岁,却有60年时间将主要精力花在诗剧 《浮士德》 的创作上。它以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为基础,以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远见卓识。诗剧结构庞大,情节复杂,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阴谋与爱情 ☛ 浮士德 《浮士德》诗体悲剧。德国歌德著,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歌德升华了故事的主题,将其中灵与肉、知识与信仰的冲突提高到普遍性的高度。全书分为2部,共1万2千余行。一般将它分为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与事业5个悲剧发展阶段。描写年迈的浮士德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深感所学知识陈腐无用,欲进无路,正欲饮鸩自尽,忽闻复活节的钟声,遂随人群走向城外原野。回斋后魔鬼靡非斯特出现,允诺老博士重返青春,享尽人间欢乐荣华,但以获得“满足”后其灵魂归于魔鬼为条件,浮士德同意订约。于是重现为美少年,经历了与贫苦市民少女玛格丽特的恋爱、宫廷大臣的政治生涯,仍无法施展其改革政治的抱负。又幻想通过与古典美的结合,实现精神上的追求,他经历了与希腊美人海伦得而复失的结合。最后年已百岁回到故国,终于在为人民造福、改造大地的工作中找到了幸福和生活的真谛。他喊出心中的满足,于是魔鬼立即将其拖向地狱,但此时光明圣母与众女神来到,齐声赞美其自强不息、不断向上的精神,将其救入天上。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与理想的象征,涵盖了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的哲学思想与知识、技术的进步,也是作者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靡非斯特则是恶、否定、肉欲、世俗性的象征,反映出资产阶级的消极特征,但在歌德看来,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长诗将诗与戏剧、幻想与真实、优美的抒情与辛辣的讽刺相结合,几乎运用了当时一切诗歌形式,语言丰富优美和谐,为世界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 西格斯 阴谋与爱情 ☛ 浮士德Faust—a wandering astronomer and necromancer(星象家和巫师)who lived in Germany (1488-1541) and was reputed to have sold his soul to the Devil to secure knowledge and pow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