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埃镜实验luoaijing shiyan
最简单的双光束分波面干涉实验。1834年,洛埃(Lioyd)所做。平玻璃片M,其下表面涂黑,上表面可反射光,可视作平面镜。观察屏P与M垂直,缝光源S平行于M与P的交线,它发出的光入射到M上时,入射角接近90°(掠入射)。S发出的光,一部分被M反射后射向P,另一部分直接射向P,在屏P上可看到平行于缝光源S的直干涉条纹。S通过M反射所成的虚象为S′,反射光束可认为是从S′发出的,因此,S和S′相当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双缝。掠入射可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近似相等,而且b=
很小,因而屏P上的干涉条纹清晰,而且有较大的间距。洛埃镜干涉条纹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条纹有所不同。首先,两束光的重叠区域(图中阴影部分)在M与P的交线以上,一般不呈现零级干涉条纹,也没有以零级条纹位置对称的下半部分条纹。其次,如果把屏移到几乎与M相接触的位置P′,根据杨氏实验原理,M与P′的交线处将出现零级明条纹,但是,实验中交线处是暗条纹。这一事实表明:射向交线处的两光线的距离相同,但却有位相差π,或者说有半个波长的光程差。直接射向交线的光线在空气中传播,当然不会发生特殊的变化,变化只能来自经过反射的光线。在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有附加的位相π,或者说附加的半个波长光程差,这就是半波损失。因此,杨氏干涉实验中的明条纹处恰为洛埃镜实验中的暗条纹处,反之亦然。洛埃镜实验是反射时存在位相突变的最早实验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