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文学评论Literature in French:Theoryand Critism法语文学评论始于诗评。最初,一些记者和文学爱好者根据法语语法规则和法语古典作诗法对当时出版的少量法语诗歌进行评论。第一位文学评论者是在蒙特利尔《文学杂志》社(法国人F.梅普莱1778年创办)任职的法国编辑V.若塔尔。此后,多产作家M.比博(1782~1857)也在其先后创办的《曙光》(1816~1819)、《下加拿大通讯》(1819~1820)、《加拿大丛集》(1825~1830)等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文学创作理论的是H.-R.卡斯格兰神甫,他提出文学创作的三原则:文学必须是爱国的;文学应反映民族的“精髓”;文学原则上应具有宗教信仰。他把控制和指导文学创作视为他传教布道的首要任务,他所开创的这种带有说教性的文学批评传统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在文学批评方面最有声望、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拉瓦尔大学校长C.鲁瓦教授。他把19世纪法国文学评论的原则,尤其是G.朗松的文学评论方法和原则移植到魁北克。但他认为应对新兴的魁北克法语文学持宽容的态度,所以,他对许多质量较差的文学作品都大加褒扬,只抨击那些背离天主教教义和法语古典主义原则的作品。尽管有的人,如记者J.伏尔尼埃,曾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认为不宜将这种研究经典作品的方法广泛用于文学评论,但鲁瓦的许多学生和追随者,如M.埃贝尔、A.当迪朗、E.卡蒂埃、M.-A.拉玛什、S.巴亚荣和曾为魁北克著名的象征派法语诗人内利冈的诗全集撰写前言的L.当丹等,都崇奉和推行这一原则,使这一原则得以主宰魁北克法语文学评论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社会思潮无论对文学还是文学评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加拿大历史和社会的原因,1914年~1948年间,魁北克文学界“国家派”与“法语规范派”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国家派”倡导用“加拿大语言”创作“国家文学”,而“法语规范派”则宣扬文学没有国界,应打破所谓地区的界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M.特朗布莱的首批剧作上演之际,两派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方法等又展开语言之争。60年代以来,虽然《新闻报》、《责任报》、《权利报》和《魁北克文学》等报刊仍然保持着新闻评论式的文学评论传统,但在高校学术界,文学评论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高校学术界对魁北克文学,尤其是魁北克法语文学十分关注。他们借鉴近30年来法国文学评论的经验和成果,在文学评论中采用主题分析、心理分析、社会分析,以及篇章结构分析和符号分析等方法。魁北克三大主要学术性文学刊物《法国研究》(蒙特利尔大学)、《文学研究》(拉瓦尔大学)、《声音与形象》(魁北克大学)都登载文学评论文章,蒙特利尔大学出版社的《魁北克文汇》和拉瓦尔大学出版社的《魁北克文学生活》还登载文学评论方面的专题或长篇论文。虽然魁北克文学评论已有逾百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又有较大的发展,但魁北克文学尚无自已的理论,文学评论方法多是从外国,尤其是从法国引进的,毫无特色。因此,创立自已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魁北克文学理论界面临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