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法语戏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法语戏剧Theatre,French Language

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最早的戏剧是M.莱斯卡勃1606年为欢迎D.普特兰古尔爵士探险归来而创作的寓意剧《新法兰西的海神剧》,由243行诗组成,后成为迎接新总督上任、欢迎贵宾来访和庆贺将士凯旋的传统剧目。在新法兰西殖民地时期,戏剧颇为兴盛,但大多是法国戏剧,尤其是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由于当地人口增长缓慢、宗教势力的干扰严重阻碍了民族戏剧的发展,1693年~1694年间发生的《伪君子》事件就是典型例证。1763年,法、英签订《巴黎条约》,新法兰西转归英国殖民者管辖。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带有民族色彩的地方戏剧逐渐问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臻完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魁北克戏剧。
20世纪上半叶以前,加拿大法语戏剧一直以宗教、教育、政治、社会问题为主题,习惯上分为宗教剧、教育剧、政治剧和社会剧。宗教剧和教育剧早在新法兰西殖民地时期就主宰戏剧舞台,1773年英国殖民者接管魁北克后,仍继续在当地教会学校中盛行,直至19世纪末。A.热兰-拉茹瓦的悲剧《年青的拉图尔》(1844)和J.-P.普鲁的 《新年之苦》(《学生生活情景》)(1870)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宗教戏剧和教育剧之所以能长期立足,主要是因为剧作者大都是教会成员,得到教会和官方的大力扶持。
政治剧是在魁北克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长期较量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间,不断问世的时事讽刺剧丰富了政治剧的表现手法。19世纪下半叶是魁北克政治剧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最优秀的剧目是E.拉贝尔的《一个新斯科舍渔夫的转变》,展示了在联邦问题上所持的两种对立的态度,深受观众好评,长盛不衰达30年之久。魁北克的第一部社会剧是法国移民J.凯内尔1790年创作的短歌剧《科拉和科里内特》。剧中描写两个农民科拉和科里内特真心相爱,纯朴的科拉向科里内特求婚却遭到企图占有科里内特的法官欺骗,法官同时还骗取了科里内特的监护人多尔蒙村长的信任,将科拉打发入伍,遂又诱骗科里内特与他一起出逃,聪明的科里内特识破并揭露了法官的阴谋和骗术,最后法官受到应有的惩罚,多尔蒙欣然同意科拉与科里内特的婚事。这出剧颂扬正义,鞭挞邪恶,从1790年首演起,连续上演近80年,经久不衰,其艺术感染力可见一斑。第一个因创作社会戏剧而一举成名的魁北克人是P.珀蒂-克莱尔,其喜剧《赠与证书》(1842)和《郊游》(1856)受到观众普遍好评。《赠与证书》是效仿《科拉和科里内特》之作,《郊游》反映了英裔魁北克人至上心理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1862年,L.-H.弗雷歇特根据加拿大一个政治犯1837年~1838年的回忆录改编的大型历史剧《菲利克斯·普特雷》的首演引起轰动。该剧歌颂了1837年~1838年魁北克革命中法裔魁北克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剧中所宣扬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末魁北克戏剧的主旋律。19世纪中叶,蒙特利尔逐渐成为魁北克的戏剧活动中心。英、美、法等国的职业剧团经常来此巡回演出。法国剧团的来访不仅增强了法裔魁北克人的民族意识,其演出风格和优秀剧目对魁北克的戏剧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美剧团的来访使魁北克戏剧打破了语言的界线,彻底改变了法语戏剧一统天下的局面。1838年,弗雷歇特发表不朽的爱国主义剧作《帕皮诺》,同年,著名的法国萨拉·伯恩哈特剧团和美国滑稽歌舞剧团首次来蒙特利尔演出,成为当时轰动剧坛的三大事件。从此,蒙特利尔的英语剧团和法语剧团逐渐联合,迅速发展,使魁北克戏剧进入一个生机焕发、多姿多彩的现代剧新阶段。这一时期被誉为魁北克戏剧的黄金时代。
由于电影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魁北克戏剧从20世纪初跌入低谷。当时的戏剧大都是时事讽刺剧、独角戏和滑稽剧,剧目也多为以前的保留剧目。情节剧不多,且都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缺乏美学价值,如L.帕蒂让和H.罗兰的《苦命的女孩奥萝尔》曾使整个魁北克在1920年~1950年间为之挥泪。随着广播的出现,被冷落10年之久的戏剧重新得宠。剧作家们普遍认为写广播剧风险小,大批的广播剧应运而生。R.肖凯特是一位多产剧作家,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广播剧。1937年,热利纳的处女作——广播剧《弗里多兰》使他一举成名。1938年,热利纳将这出滑稽独角戏搬上舞台,并自演弗里多兰。10年后,若干时事讽刺剧《弗里多兰》汇成一集,名为《弗里多兰集》。该集最后一次上演时,弗里多兰这个曾备受观众喜爱的戏剧人物已完全失去昔日的光彩,已被后继者蒂-科克取而代之。然而,《弗里多兰》针砭世俗,抨击时弊,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复兴,这无疑是功不可没的。1948年,热利纳的《蒂-科克》的问世标志着真正的魁北克民族戏剧的诞生。该剧首演的巨大成功是魁北克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蒂一科克》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蒂一科克在圣诞节晚上应邀去朋友J.保尔家做客,在那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快乐,并深深地爱上了保尔的妹妹、年轻的玛丽-昂热。当他出国两年归来时,玛丽-昂热已出嫁,这不幸的消息使他梦想破灭。虽然他与玛丽-昂热的会面消除了双方的误会,但已为时太晚。这出剧以感人心魄的笔触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蒂-科克无法摆脱他私生子的不幸命运。该剧仅在蒙特利尔就先后上演200多次,其场次之多、观众之多,均为史无先例。热利纳后来的两部剧作《布西耶和正直的人们》(1959)和《昨天,孩子们在跳舞》(1966)也曾风靡一时,受到观众的青睐。热利纳的作品被译成英文,在加拿大各地的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热利纳卓越的创作和出色的表演,使他成为魁北克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和最受欢迎的演员。他非凡的戏剧生涯激发了魁北克剧作家们的创作热情。
在魁北克现代戏剧崛起的初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人物,如勒戈尔神甫、D.奥托依神甫和拉马什神甫等。勒戈尔曾留学欧洲,受欧洲戏剧改革思想的熏陶和影响,1937年创立著名的“圣洛朗之友”业余剧团,该剧团旨在破除陈规、着意创新、弘扬基督精神。该剧团人材荟萃,不仅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演员和导演,而且培养了大批对艺术有高度鉴赏水平的观众。勒戈尔在戏剧改革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与奥托依在培养一代新型演员和导演方面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圣洛朗之友”1951年解散。曾在该团从艺的加斯贡、R.帕日耐、霍夫曼和其他一些著名演员先后创立自己的职业剧团,如帕日耐1943年创办的“戏班”、L.鲁与加斯贡1952年合办的魁北克首屈一指的“新世界”剧团等。
50年代电视的出现造就了加拿大第一代电视剧作家。M.迪贝是将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电视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他一生创作20多部电视剧,其中《贫民区》(原名《在墙的那边》,1953)、《普通一兵》(1958)和《天鹅归来》(1966)被视为电视传统剧。《贫民区》为加拿大第一部电视剧,迪贝以该剧一鸣惊人并荣获加拿大戏剧节最佳剧本奖。面对电视剧的挑战,魁北克当局对戏剧采取保护性的补贴政策。1957年成立加拿大文化委员会和蒙特利尔地区艺术委员会,1961年成立魁北克文化部。这些组织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对职业和业余剧团的补贴政策,促进了魁北克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60年代前后,不少剧作家吸取法国戏剧各种流派的长处,掀起新戏剧浪潮。J.弗隆和J.朗基昂被称为新戏剧第一次浪潮的先锋。弗隆的《向日葵》(1958)和朗基昂的《奇人异事》(1956)体现了新戏剧重结构轻情节的特征。新戏剧参与政治,站在民族主义一边,政治成为许多剧作的主题。如C.勒瓦克和F.洛朗热的《鲁瓦大道》反映了渥太华和魁北克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斗争的症结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1967年对魁北克省的访问。R.居里克的《魁北克王子哈姆雷特》(1968)对参与联邦和魁北克之间冲突的人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洛朗热的讽刺剧《不老不嫩》(1970)展示了蒙特利尔郊区圣·雷奥纳尔的语言冲突,尖锐地提出魁北克的这一重要社会问题。最激进的政治剧是名噪一时的“呃”剧团炮制的,该剧团是大学生问题争辩最激烈阶段的产物,10年后自行倒闭,其代表剧目是《打倒特鲁多计划》(1978)。1968年,M.特朗布莱的剧作《七姑八嫂们》在“绿幕”剧院首演成功。该剧写一位名叫日尔曼娜的妇女中奖得到一百万张邮票。她必须把这装满三箱的邮票全部贴在一整箱集邮册上,才能换回她梦寐以求的全套家具,于是请来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共14位妇女替她帮忙,组织了一场粘贴邮票的晚会。在粘贴过程中,14个女人中竟有13个嫉妒日尔曼娜的好运,不约而同地将她的邮票偷走,使日尔曼娜的幻想化为泡影。特朗布莱力图用滑稽荒诞的题材和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刻画蒙特利尔地区一代劳动妇女失望的命运。这出剧既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又颇具浪漫情调,而且第一次把魁北克的大众语言儒阿尔语搬上舞台,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赢得了戏剧界的普遍好评和广大观众的啧啧赞美。语言的民主化激起了魁北克法语界“精英”们的强烈反对,魁北克政府也拒绝资助《七姑八嫂们》剧组赴法演出。1973年,该剧在多伦多和巴黎上演同样获得成功。特朗布莱的《七姑八嫂们》在戏剧结构、独白和齐诵等表现手法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尤其在使用大众语言方面起到了不可否定的引导作用。1978年8月,他被评为60年代~70年代“最杰出的蒙特利尔剧作家”。70年代~80年代,用儒阿尔语创作蔚然成风,效法特朗布莱的作品纷纷问世,如J.巴尔博的《马隆·拉斯可尔》(1972)、M.加尔诺的《粗俗的情歌》(1974)、V.-L.博利厄的《等待特吕多》(1974)和J.-C.日尔曼的剧作等。日尔曼的作品富于滑稽讽刺色彩,甚至带有杂拼诗的风格,最充分地体现了文化魁北克化的愿望。这一时期,大小剧团、剧院和戏剧研究机构聚集了魁北克戏剧界的精华,一大批新戏剧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戏剧舞台上熠熠生辉。特朗布莱的荒诞剧《永远属于你,你的玛丽·鲁》(1972)、《奥萨纳》(1973)和《歌女圣卡门》(1976)就是其中最优秀的剧目。六七十年代不少戏剧团体在戏剧改革方面进行大胆探索。1965年成立的剧作家实验中心是进行这种探索的先锋。1969年成立的“大对白剧团”致力于社会讽刺剧的改革,其代表剧是《一个座右铭为“我永志不忘”的国家》。同年成立的“大马戏团”是进行集体创作的典范,该团以剧目《贞德,你不觉得厌倦吗?》的巨大成功而自成一派,着手研究民间语言在戏剧中的应用。打破旧传统也是70年代中期成立的蒙特利尔实验剧团和国家即兴剧协会所上演剧目的特征。70年代,加拿大经济处于衰退时期,但经济危机并未能阻止戏剧的发展。1976年魁北克党上台后,纯说教式戏剧逐渐被淘汰,戏剧开始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圈子,朝着开放型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倾向促进了戏剧创作的繁荣。特朗布莱的《乌特尔蒙的即兴剧》(1980)、L.塞亚和C.默里耶的《泡沫》(1983)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7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的女权运动为戏剧创作开辟了更有吸引力和更有前途的道路。蒙特利尔妇女实验剧团等妇女剧团的成立代表了这一新方向。妇女问题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J.马什索的《落汤鸡传奇》(1981)、M.拉贝热的《战前的吉尔斯海湾》(1981)、L.迪索的《莫曼》(1981)、D.布歇的《仙女渴了》等。《仙女渴了》描写三个女人不甘于女性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处的依附地位,渴望身心的舒张和解放。该剧自1978年首演后,曾一度被禁演,直到1980年最高法院慑于观众和舆论的压力才解除禁令。80年代中期后,魁北克戏剧似乎出现了衰落的征兆,大众戏剧和政治讽刺剧都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60年代,作家、导演和演员被视为反映人民政治愿望和文化追求的引路人,但到80年代,人们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冷静而深入的反思,对戏剧界持既关注又谨慎的态度。剧作家们努力寻求新的创作源泉和表现手法。剧坛上最活跃的有N.肖雷特、R. D.杜布瓦、M. - M.布夏尔、G.马厄和R.勒帕日。肖雷特的作品以音乐为陪衬,具有歌剧的特色,代表作有《地质学家读的一段诀别信》(1986)和《王后》(1989)。杜布瓦以创作手法多样化见长,主要作品有《别责备贝督因人》和《安娜之死》。布夏尔擅长关于魁北克家庭的社会剧和心理剧,其代表作《费吕埃特一家》(1985~1986)荣获1988年蒙特利尔日报大奖。马厄和勒帕日是两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剧作家。马厄创办了蒙特利尔最富革新精神的“碳十四剧团”(原名“天堂的孩子”),该剧团将音乐、舞蹈和杂技融于戏剧中,其代表作《宿舍》再现了60年代魁北克反对宗教传统的叛逆精神,1989年该剧在欧洲巡回演出时获得巨大成功。勒帕日的剧作将多种语言、科技手段和戏剧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其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龙的三部曲》(1985)描写了加拿大三条唐人街的演变,该剧在北美和欧洲巡回演出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并夺得美洲法语戏剧节一等奖。另一剧目《达芬奇》(1986)描述了一个魁北克青年踏着达芬奇的足迹摆脱精神上的痛苦的过程,该剧荣膺法国阿维翁奖。勒帕日创办的“标志”剧团以其独特新颖的“循环剧场手法”闻名于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