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油菜白锈病oilseed rape white rust由白锈菌侵染,为害油菜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广泛分布在欧洲和美洲油菜产地。中国华东、华中和西南等20多个省市均有发生,以云贵高原和华东地区较重。中国一般发病率5%~10%,大流行年份平均50%左右,重病田可达70%~100%。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测定,病株单株产量损失35.5%~81.5%,含油量降低1.05%~3.29%。 油菜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均可感病。叶片表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呈黄色圆形病斑,叶背病斑长出隆起的白漆色疱斑,疱斑破裂后散出白粉。严重发病时,疱斑密布全叶,叶片枯黄脱落。幼茎和花梗受害后肿大、弯曲、呈“龙头”状。花器感病后,花瓣畸形、膨大、变绿呈叶状,久不凋萎,亦不结实。茎、枝、花梗、花器和角果受害部分均可长出白漆色隆起的疱斑,多呈长圆形或短条状。 病因 病原物为白锈菌(Albugo candida)属于卵菌,霜霉目,专性寄生菌。菌丝无色、无分隔,寄生在寄主细胞间,以球状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分枝顶端形成无色、单胞、棍棒状的胞囊梗,栅状排列丛生于寄主表皮下,梗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无色、近球形、大小为15~27×13~25(微米)。孢子囊萌发时,内含物分裂成5~8个游动孢子,从孢子囊尖端裂口处逸出。游动孢子圆形或肾形,有两根侧生鞭毛,鞭毛脱落后为休止孢。有性态产生卵孢子,黄褐色、球形、厚壁、单胞,外有疣状突起,直径40~50微米。卵孢子萌发时先长出一个孢囊,里面形成20~30个游动孢子。孢子囊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萌发温度0~25℃,10℃左右最适。侵入寄主最适温度16~18℃,潜育期5~7天。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为害十字花科63属241种植物,常见的有油菜、白菜、甘蓝、花椰菜、芜菁、芥菜、萝卜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株内、土壤中和附着在种子上越夏(或越冬)。秋播油菜苗期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水溅至叶面。游动孢子在水滴中几小时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病斑上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而反复再侵染。病害流行与雨量、低温有关。冬季卵孢子(或菌丝)在病株组织内越冬,翌春温度回升至10℃左右时,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特别是开花期,病菌侵染后,花梗、花器肿大、畸形。在“龙头”中形成大量卵孢子,进入休眠期。 病害控制 常采用以下方法加以控制: ❶选用抗病品种: 如齐菲加拿大1号、小塔、奥罗、东辐1号、花叶油菜、宁油7号等。 ❷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栽培管理。 ❸药剂防治: 油菜薹高17~33厘米或初花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灭菌丹、福美双、百菌清、甲霜灵、代森锰锌和苯莱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