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米尔
伊扎克·沙米尔 (1915— ),出生在波兰东部的库兹纳伊村,原名热里茨基,后移居巴勒斯坦,便改姓为沙米尔,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他毕业于一所犹太人中学,后加入修正派青年运动组织 “贝塔”。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大学学习法律,1935年移居巴勒斯坦后,在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完成学业。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其父被其童年时代的伙伴杀害,对他震动很大,由此养成了不轻信别人、独来独往、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1942年斯特恩被英国警察杀害后,沙米尔帮助重建了 “斯特恩帮”,并成了包括沙米尔本人、叶林摩、谢比一埃达三人的中央机构。在沙米尔的领导下,斯特恩帮成员在埃及开罗刺杀了英国驻中东国务大臣莫因勋爵。沙米尔在1941年和1946年,曾两次被英殖民当局逮捕。但每次都化险为夷逃脱厄运。直到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他才回到阔别已久的巴勒斯坦。1949年以色列举行第一次议会选举,沙米尔虽参加,但未获成功。1955年,他接受以色列情报组织 “莫萨特” 的邀请,进入了情报界。1977年沙米尔接受老朋友贝京的邀请,进入了自由运动党的领导层,并负责犹太人移民的工作。1977年议会选举,沙米尔成为议会议长,并忠实地贯彻了贝京政府的方针和路线。1980年沙米尔出任贝京政府的外交部长。1983年沙米尔接任总理职务,并兼任外长。1986年10月改任总理。1992年6月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失败,沙米尔离开了执政7年之久的总理宝座。
作为贝京继承人的沙米尔,其思想和政策深受贝京的影响。尽管两人在外交政策和意识形态方面都持强硬的立场,但沙米尔的风格和个性又迥异于贝京。他历来以态度强硬而著称,也以行事谨慎而闻名。沙米尔坚持在处理阿以关系上应该坚持 “三不政策”: 不与巴解组织进行谈判,不同意在被占领土建立巴勒斯坦国,不愿召开由联合国安理会主持的中东国际和平会议,主张推行 “与以色列计划”。沙米尔认为,巴解组织是一个恐怖组织,一直拒绝与之进行任何谈判,不承认 “巴勒斯坦国”。在沙米尔执政期间,以色列和巴解之间曾发生无数次流血冲突。海湾战争结束后,经过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尔的8次访问,竭力撮合,终于促成了中东和会的召开。沙米尔赞同美国的双轨制,即解决阿以争端同巴勒斯坦问题分开,阿以谈判与以色列、巴勒斯坦对话并行不悖。沙米尔深知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没有美国的支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十分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友好关系。在沙米尔执政期间,中以关系有较大的发展,1992年中国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40多年不正常的历史。1992年6月利库德大选失败后,沙米尔宣布退出政坛,从而结束了他那传奇般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