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沙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沙棘seabuckthorn

胡颓子科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果树, 灌木或小乔木。又名醋柳、酸刺, 亦是药用植物。学名Hippophae spp.。
种类起源与分布 中国是沙棘起源中心,有4种、5个亚种, 在沙棘产区均有分布。远在8世纪后半叶,藏医药典《四部医典》中就有沙棘的记载。1688~1689年传入西方国家。20世纪中叶后许多国家对沙棘的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沙棘的营养成分和医药效果开展了研究,其后各主产省(自治区)相继成立专门机构,并在全国范围协调进行沙棘的开发利用。
沙棘在欧、亚两洲分布很广, 亚洲主要有中国、蒙古、印度、伊朗、尼泊尔、锡金、不丹等; 欧洲主要有苏联、罗马尼亚、德国、波兰、保加利亚、意大利、希腊、芬兰等。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 面积共约67万公顷。
特征与特性 树高1~5米, 最高可达10米。枝灰色, 具刺, 幼枝密被白色或褐色鳞片。冬芽小, 黄褐色, 卵形或近圆形, 着生于叶腋, 有芽鳞数片。叶互生或近对生;条形或近条状披针形, 长3~7厘米, 宽0.4~1.2厘米, 先端钝尖, 全缘,幼叶具银白色鳞片;叶柄长1~1.5厘米。短总状花序; 花小, 单性, 淡黄色, 先叶开放; 雌雄异株; 雄花序轴常脱落, 雄蕊4,离生, 花丝短; 雌花在雄花后开放, 具短梗, 花被筒囊状, 先端2裂, 雌蕊1。果实核果状,近球形或卵圆形, 橙黄色或橘红色, 果径0.5~1厘米。每果有种子1粒, 褐色, 卵圆形, 骨质, 有光泽, 长约4~6毫米。
沙棘根系主要分布在30~40厘米土层内, 垂直根能伸入土壤深层达3米以上,侧根发达,萌蘖力强, 可以萌生新的植株,形成新一代沙棘。根系具有菌根,与短状固氮细菌共生, 固氮能力很强。
沙棘栽植当年生长缓慢,第二年以后生长迅速,第三年开始结果。芽分叶芽和花芽, 均着生于1年生枝的叶腋。翌年春, 叶芽萌发为发育枝, 强旺的发育枝可分生副梢, 而其枝顶常具刺, 故无顶芽。花芽为混合芽, 翌年春抽生短枝开花结果, 无叶,枝顶具刺,结果后果枝枯死, 或枝顶发生带叶小枝, 叶腋可形成花芽,下年继续结果。隐芽潜伏于多年生枝上, 寿命长,萌发力强。骨干枝寿命8~12年, 有时可达15~20年。老株死亡, 即在其侧傍由根蘖长出新株。
3月至4月开花, 8月至9月果实成熟, 成熟后不易脱落, 挂在树上可到第二年3月。
沙棘是喜光的阳性树种, 多野生于河漫滩、河谷阶地、山麓、丘陵河谷以及草原边缘和沙丘间低地。耐旱耐湿较抗寒。10~12℃时种子发芽,开花授粉,17~20℃枝条旺盛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pH值5.5~7之间生长良好。但以土层深厚、排水佳良的沙壤土最为适宜, 土壤过于粘重生长不良。
种类和品种 沙棘属的4个种是: ❶沙棘(H.rh-amnoides L.)。分布于华北、西北。本种的原亚种中国不产。
❷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 Liu etT. N.He)。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
❸西藏沙棘(H. thibetana Schechtend)。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❹柳叶沙棘(H.salicifolia D.Don.)。分布于西藏南部。
中国产的5个亚种是: ❶中国沙棘(H.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主要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❷云南沙棘(H.rhamnoides L.subsp.yunnanensis Rou-si)。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萨以东地区。
❸中亚沙棘(H. rhamnoides L.subsp.tunke-stanica Rousi)。分布于新疆。
❹蒙古沙棘(H.rham-noides L.subsp. mongolica Rousi)。分布于新疆伊犁、策勒、尼勒克等地。
❺江孜沙棘(H. rhamnoidesL.subsp.gyantsensis Rousi)。分布于西藏。
中国各地沙棘全为野生, 起源于实生或丛内根蘖自然繁殖, 形成众多生态地理型, 个体间的特征特性有明显差异。近年来, 已初选出一批优良单系, 但尚未形成品种。苏联已有许多沙棘品种通过鉴定。
栽培技术要点 繁殖用实生、分株、扦插等方法。营造沙棘林可采用直播、飞机播种或育苗栽植, 春、夏、秋均可进行。扦插是在母株上选1~1.5厘米粗的当年生枝或用1厘米粗的根, 剪成20~30厘米长, 于春、秋在圃地扦插, 亦可用嫩枝扦插。利用沙棘根蘖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分株繁殖是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平茬后每公顷可产根蘖苗15万株左右。
栽植距离肥沃地宜稀, 瘠薄地宜稍密。造林株行距一般为1×1.5米,种植园为1.5~2米×3~4米。栽植时要配置雄株, 雌雄株比为10∶1。
栽后第一至第二年任其自然生长, 仅对单干植株稍加短截, 促使萌发分枝和形成低矮的多干植株, 第四年树冠即可定形。以后每两年进行一次疏剪, 剪除过密、干枯和不结果的枝条, 改善树体光照条件。树势衰弱后进行更新。结果后每年要进行施肥。
果实充分成熟后即可采收。由于沙棘有刺, 采摘很不方便, 多采用剪取结果小枝, 但不可砍树、砍大枝。亦可用机械采收或冻果震落法,即在果实冻结后,树下铺塑料薄膜,用木棒敲击株丛将果实打落,然后收集。
害虫有金龟子、蝼蛄、金针虫等苗圃害虫, 宜于播种前土壤施药防治; 蚜虫、叶蝉、天幕毛虫、舞毒蛾、象鼻虫、顶梢卷叶蛾、巢蛾、尺蠖等为害花、芽、叶片, 可喷杀虫剂防治; 天牛、介壳虫等为害枝干,人工捕杀或喷药防治; 沙棘蝇、蛀果蛾等为害果实, 喷药防治。病害有叶斑病, 果实内生真菌病、疮痂病、镰刀菌凋萎病等, 喷杀菌剂防治。
经济价值 沙棘果实、根、茎、叶含100多种化学成分, 是一种食用和药用植物。果实营养丰富, 含10种维生素, 尤以维生素C含量高,每100克鲜果含量高达1 294毫克; 含有机酸和单糖类11种, 氨基酸20种,脂肪酸7种, 脂类30种, 多酚类和黄酮类16种, 微量元素9种。可加工制成果汁、糖浆、果酒、果酱、果冻、沙棘晶等多种产品, 亦作为食品辅料。沙棘油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 对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有疗效。沙棘渣是多种食品添加剂。沙棘群落有很好的防风固沙、防冲护沟护坡的生态效益。树皮含单宁,可提取栲胶。叶、果艳丽, 可供观赏。


沙棘seabuck 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别名酸刺、醋柳。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染色体数2n=2x=24。原生种中国沙棘(subsp.sinensis)起源于第三纪渐新世,中国是世界上沙棘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从公元8世纪起就有多部古藉记载其食疗与医药功效。树高1~5m,小枝密被银白色或淡褐色腺鳞,顶端刺状。单叶互生或近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6cm,暗绿色,两面或背面被银白色或褐色腺鳞。雌雄异株,花小,单性,簇生或成短总状花序;无花瓣,花期4~5月;果黄色、橘黄、橘红至红色,有肉质萼筒包围而呈浆果状,近圆形,9~10月果熟。产中国华北北部、西部及西北、西南等地,尤以黄土高原更为普遍。喜光,耐干旱寒冷,耐土壤贫瘠,抗风沙。萌生根孽性强,根系发达,具根瘤,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用播种、扦插或分株繁殖。主要害虫有红缘天牛、芳香木蠹蛾、舞毒蛾、黄褐天幕毛虫等。


沙棘果繁色艳,经久不落,可用于绿化美化环境,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沙棘有9个亚种,中国除中国沙棘外,还分布有4个亚种,即:中亚沙棘(subsp. turkeslanica),幼枝灰白色,光亮,刺多而短,叶两面银白色。蒙古沙棘(subsp.mongolica),幼枝灰色或褐色,叶正面绿色或稍带银白色。云南沙棘(subsp. yunnanensis),叶背面灰褐色,具较多或较大的锈色腺鳞。江孜沙棘(subsp. gyantsen-sis),果椭圆形,稍具纵肋,果汁少。
沙棘属共4种,中国均产,为珍贵树种资源。除上述外,还有:西藏沙棘(H. tibetana),低矮灌木。高可达60cm,枝密集向上,仅枝顶有刺,叶轮生或对生,果圆形。肋果沙棘(H. neurocarpa),叶互生,背面密被银白色腺鳞和星状毛,果圆柱形,深灰色,肉质少汁。柳叶沙棘(H. salicifolia),产喜马拉雅山从克什米尔到不丹海拔1500~3800m地区。

沙棘sea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称醋柳、酸柳、黑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高1~5 m。具粗壮棘刺。枝幼时被锈褐色鳞片。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6 cm,宽0.4~1.2 cm,叶下面被白色鳞片。短总状花序;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淡黄色,花被茼2裂;雄蕊4;子房上位,1室。坚果为肉质花萼筒所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富汗、蒙古也有分布。耐大气干旱。不怕沙埋、沙压。速生,易繁殖。为水土保持树种。果富含维生素,供食用及药用。

沙棘

沙棘

别名醋柳。落叶灌木,高2—3米,具有刺枝。叶互生。花雌雄异株,雄花花序轴常脱落,雄蕊四枚。全疆有分布,以南疆为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去瘀、止痛的功能。药用果和树皮。主治口舌生疮、烧伤、放射线引起的溃疡、肿瘤等病症。

沙棘

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又称醋柳、酸刺柳。树高可达10 m。单叶互生,长2~6 cm。果球形或卵圆形,长0.6~0.8 cm。花期3~4月,雌雄异株。雌花单生叶腋,具短柄。坚果为肉质萼筒所包被,呈核果状。果熟期9~10月。种子1枚。喜光,耐干旱、耐寒、耐热。在pH9.5的碱土及含盐量1.1%的盐土仍能生长。4种分布亚洲和欧洲温带。中国产3种、5亚种,产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中国沙棘,产“三北”至西南。喜光、耐寒、抗风沙,4~5年生开花结果。每百克果肉含果汁65~80g,总糖2.6~11g,总酸3.7~8g,维生素C 1000mg,可加工果汁、果酒、果醋。果实有活血、化痰、健胃功效。本种含云南、中亚、蒙古、江孜、中国沙棘5个亚种,株高2~15m。此外,还有肋果沙棘产川、藏、青、甘海拔3000m以上,株高5m。柳叶沙棘高5m,产西藏南部。西藏沙棘垫状或1m以下,产川、藏、青、甘高原草地。

沙棘

沙棘

沙棘是胡颓子科落叶或小乔木,其果实富含有机酸和维生素C,果皮、果肉和种子含有油,是一种珍贵药用油,可抗辐射、抗疲劳,还可治多种疾病。沙棘的果实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果子露、果酱、果脯等食品,果肉又可酿酒,沙棘果汁己成为老少咸宜的健身饮料。

☚ 粉皮面筋   河曲马 ☛

沙棘

沙棘

沙棘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属胡颓子科,枝灰色,有刺;叶互生,线状披针形,被银色鳞毛。生长不择土壤,可做固沙植物。果也可提炼沙棘精或做饮料。中医学上以沙棘入药,主治咳喘多痰,闭经,咽喉肿痛等,沙棘在自治区各地都有分布。

☚ 松茸   笃斯 ☛

沙棘

沙棘

沙棘,俗称“酸柳”、“酸刺”、“黑刺”,属于胡颓子科,有落叶乔木或灌木两种。它浑身具有棘刺,叶子呈条形至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被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花小,淡黄色。果实为肉质,被花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毫米。
沙棘叶、皮、果实及种子在医药上有着特殊效能。沙棘果能够活血散淤、化痰舒胸、补脾健胃,还能治疗跌打损伤、淤肿、咳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疾病。经常食用沙棘制成品,可增进人的心肌功能,治愈胸闷和气短等症状,与降压药合用有协调作用,可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沙棘种子可治疗肺结核、胃溃疡、月经不调等症。沙棘油是良好的外伤药,可用于治疗烧伤、冻伤和各种皮炎。沙棘的嫩枝、嫩叶是牛、羊的精饲料,被人誉为“铁杆牧草”,不仅能使牲畜增膘健体、毛色明亮,还能起免疫作用。
沙棘又是半干旱黄土高原迅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生态平衡及促进农林牧业发展的良好树种。

☚ 黄河鲤鱼   宁夏西瓜 ☛
沙棘

沙棘

又名黑酸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具灰褐色针刺。全省石质山地广泛分布。喜光,抗严寒,耐干旱,又能忍受适应庇荫,也喜湿润地, 常生长在沙地、河滩、沟谷、山地阴坡。根蘖性强,根部有根瘤菌,能固氮。果实富含维生素,可做饮料、酿醋、制酒、做果酱; 花为蜜源。

☚ 柠条   花棒 ☛
沙棘

沙棘

蒙古名其察日嘎纳·达日布。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或果实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本品味酸,涩,性温,燥,腻、固。功能为止咳祛痰,祛巴达干,治巴达干包如病。主治咳嗽痰多,慢性支气管炎,胸满,消化不良,胃痛,跌打瘀肿,经闭。用于
❶慢性支气管炎,肺痼疾,肺脓疡,肺脉痞等,可与荜拨,木香,肉桂,栀子等配用。
❷血痞,血症,肺气肿:与肉豆蔻,豆蔻,草果,甘草,诃子,铁衣等配伍,制成八味沙棘散。
❸包如扩散,包如渗漏,包如性痞,肺结核等,可与赤铜炭,甘草,天竹黄、木香、栀子,丁香、荜拨等配伍,制成九味赤铜炭丸用。
❹血瘀,经闭:制成十七味沙棘丸用。

☚ 狐狸肺   赤铜炭 ☛

沙棘

沙棘

沙棘,维吾尔药物名吉航。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果实。原植物我国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本品性二级干寒,味微酸。功能生干生寒,清热止咳,清胃增食,降逆止吐,燥湿祛痰,利尿渗湿,软肝退肿,凉血降压,平喘定心等。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如热性咳嗽,胃热纳差,恶心呕吐,顽痰不化,小便不利,肝硬腹水,高血压病,气喘心悸等。内服3—9g或根据病情食用。本品可入糖浆剂、果酱剂、汤剂等制剂。

☚ 苦杏仁   金盏花 ☛
000251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