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什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什长(-zhǎng)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置一长,称为什长。《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属一吏士,一帛尉。” 什长军中小吏,十人之长。《尉缭子·伍制令》:“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墨子·备城门》:“十步有什长”。 什长 什长官名。西汉时匈奴置。《史记·匈奴列传》: “诸24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 食医下士 什将 ☛ 什长古代军中小吏,为10人之长。《尉缭子·伍制令》:“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 什长即10户或10人之长。古代兵制10人为什,户籍10家为什,曾是北方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首领。匈奴、女真、蒙古等皆设之。匈奴在万骑长下各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等。所有及龄壮丁均编为骑兵,氏族首长则被任命为什、百、千长。后游牧民族多沿之。女真设有什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等。蒙古成吉思汗建立千户制,以万、千、百、十户为军政单位。《元史·兵志》:“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又称什长。明代,在准噶尔等地区,鄂拓克官员中有“阿尔班尼阿哈”,汉语“十户长”之意,为辅佐“收楞额”办理鄂拓克事务的最下级官员。至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后,管理一般旗务官员中有“达鲁噶”,也称十户长或什长。战时为10人之长,指挥兵丁;平时负责维持10户内治安及执行其他法令、调查户籍等事务。无官吏待遇,由佐领从兵丁中选有信誉之人任命后,报札萨克备案。满语称※“壮大”(887页)。 什长shí zhǎng吏名,古代军队和居民的基層小吏,掌十人或十家。《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注:"迎敌祠篇云,城上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盖城上步一人,十步则十人,有什长。"《汉书·匈奴传》:"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什,即十。《后汉书·百官五》:"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后世多沿置。 什长(1)居民组织的管理人员。秦在战国时定什伍之法,《史记·商君列传》说:“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使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其法即是对城乡居民进行编组,以十家为什,置什长;以五家为伍,置伍长。所谓相收司与连坐者,即相互纠察,相互兼管之意。故一家有罪,九家举发,若不举发,十家连坐。汉至南北朝沿置什伍之制,至隋唐改为邻保制度(参见“邻保”)。清至民国时期蒙古各旗每十丁置什长一人,受屯达管辖,不以官吏待遇之。(2) 清代湘军组织,在哨长之下有什长,每营有亲兵什长六人(每什长率亲兵十人),什长三十二人(每什长率士兵十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