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沈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沈荩1872—1903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沈荩
沈荩
沈荩(1872—1903)清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西山。原名克 沈荩 沈荩1872~1903原名克𫎪, 字愚溪。善化(今长沙)人。少时肄业岳麓书院。曾任湖北抚署文案。戊戍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交往,后留学日本。归国与唐才常在上海成立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任干事,主持交通。不久至汉口参与组建自立军,任右军统领。事败避走上海。后潜往北京办报。1903年因揭露《中俄密约》于报端,引发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被清廷逮捕杖杀。 ☚ 孙鼎臣 沈秉堃 ☛ 沈荩 沈荩1872—1903著名记者。原名克诚,字愚溪,又字北山。善化(今长沙) 人。曾参加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潜赴北京,应聘为一家日本报纸的记者。1903年清廷与帝俄商定《中俄密约》7条,出卖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路政税权及其他主权,他侦得全文,在外报披露,使清廷的卖国罪行大白于天下,一时舆论大哗。同年7月19日被捕,慈禧急欲置之于死地,判其“杖毙”。沈荩的惨死激起公愤,上海人民曾公开集会哀悼,并编印《沈荩》一书。因 《苏救案》被捕的章太炎为此于狱中赋诗抒愤。 ☚ 丁取忠 秦力山 ☛ 沈荩 沈荩1872—1903清末的新闻记者。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残害的我国第一位报人。原名克诚,字愚溪,又字北山,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甲午、戊戌之际,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与唐才常等密谋起兵“勤王”。1900年在湖北被委任为右军统领,准备发动起义。8月22日,唐才常等自立军首领在汉口被捕遇害,他秘密潜回武昌,经上海转自北京,应聘为日本的一家报纸的记者。1903年清廷与帝俄政府相勾结,商定出卖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七条,他从相稔的亲贵大臣处侦得全文,通过外报,详为披露,使清廷的卖国罪行大白于天下。事发后,舆论大哗。他受到清廷的忌恨,于1903年7月19日在北京城内寓所被捕。不久被判处斩立决。适时“万寿庆典”筹备期间,慈禧恐行刑不利,改判“杖毙”。7月30日被刽子手轮殴至死。据当时报载:“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横飞,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他的被害,激起全国人民对清朝封建专制政府的愤慨,上海人民举行集会表示哀悼。民主革命派还曾编印过一本题为《沈荩》的小册子,宣传他的事迹。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的章太炎,得到他被害的消息,在狱中赋诗以示悼念: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 汪精卫 沈雁冰 ☛ 沈荩1872—1903字愚汉,原名克诚。清末湖南善化(长沙)人。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有交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回国,至汉口参与唐才常发动的自立军运动。事败后走上海,二十九年因揭露《中俄密约》于报端,被清政府杖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