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汤姆叔叔的小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1811—1896)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老黑奴汤姆悲惨的一生以及新一代奴隶伊莱扎夫妇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经历。汤姆是庄园主谢尔比的“家生”奴隶,数十年来始终忠于职守、勤勉耐劳,结果还是被负债的主人出卖了。新主人圣·克莱亚思想开明、心地善良,曾答应将来给汤姆自由,但不及兑现即遭横死。汤姆又被主人遗孀卖给残忍的莱格里。他在皮鞭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因不肯泄露潜逃女奴的秘密,终于被毒打致死。女奴隶伊莱扎曾经与汤姆在一个种植园劳作,她在儿子将被出卖之际,不甘母子分离,毅然携子出奔他乡,在废奴人士的帮助下,与丈夫乔治会合,历尽艰险,摆脱追捕,终于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小说主人公汤姆正直善良,他常为体弱多病者分担劳作的艰辛;他宁愿自己受罚也不肯鞭打同胞;他鼓励帮助女奴们潜逃,虽遭毒刑,坚不吐实。在他身上体现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黑奴的高尚品质。但是他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把奴隶主阶级宣扬的“服从”、“宽恕”等宗教信条奉为圭臬,希冀用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化那些灭绝人性的主人,他还规劝别的奴隶耐心等待上帝的拯救。这表明他又是一个尚未觉醒的落后奴隶。因此,“汤姆叔叔主义”一词成了讽刺那种对白人统治者唯唯诺诺的奴才气的贬词。伊莱扎夫妇是渴望新生、勇于反抗的新一代奴隶的艺术形象。作品中伊莱扎冒着弹雨、抱着孩子在浮冰上跳跃奔逃,乔治乔装改扮、向追捕者开火等情节,有力地显示了觉悟奴隶的勇气、智慧、力量和反抗的坚定性。他们的斗争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援助,这表明废奴运动的日益高涨和这一运动的广阔的社会基础。作品通过汤姆和伊莱扎夫妇的曲折经历,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恶本质,昭示了这个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奴隶主阶级不甘心放弃腐朽的生活方式,然而,实行强迫劳动的种植园纷纷破产,奴隶主只能靠出卖奴隶来维持生计;奴隶反抗斗争的灼人气息,使一些较敏感的奴隶主惊呼“总要有一场愤怒的爆发”,哀叹本阶级末日的来临。作品还抨击了政府的姑息政策,指出奴隶家破人亡的惨状,在国家“法律保护下每天不断发生。”作品在探求奴隶自由解放的道路时,在对宗教作价值判断时,思想是矛盾的,态度是暧昧的。汤姆忍让致死、伊莱扎夫妇反抗得生的结局,似乎是对阶级斗争的肯定,但作品结尾,汤姆旧主的儿子感于汤姆的不幸,给庄园里全体黑奴发放自由证书的情节,却又在鼓吹自上而下的改良,宣扬等待恩赐的消极思想。作品通过乔治等人之口揭露了宗教的伪善,表达了对宗教的大胆怀疑以至否定,但又通过汤姆临终前用基督教精神感化杀人凶手的情节,宣扬了宗教的恕道。尽管如此,小说仍不失为一部有力地推动废奴运动的杰作。 作品结构精致,以汤姆受难为主线,以伊莱扎夫妇反抗斗争为副线,交错掩映,富于变化;章与章之间既环环相扣又相对独立,或塑造一个人物,或叙述一桩事件,或论说一种观点,使作品内容兼具深度和广度。作品还善用对比手法来凸现人物的性格,如汤姆的逆来顺受和乔治的敢于抗争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品冷峻含蓄的语言风格也增强了作品批判的力量,如第12章写一个女奴跳海自杀时,用饱含牢骚的劝慰,来表示对上帝的怀疑和对宗教信条的讥讽。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Cabin1852年哈里特·比彻 ·斯托夫人写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最初于 1851—1852年在华盛顿《民族时代》杂志上连载。该书谴责奴隶制,出版的第一年就销售了30万册,到内战爆发时已销售100万册。小说还被改编成剧本,唤起了更多公众对奴隶制的强烈仇视。虽然小说包含一些不够确实的情节,但它是控诉奴隶制的强大宣传武器。该书作者被林肯总统称为引起内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出版于1852年,立即引起了爆炸性效应,并大大推动了美国废奴主义运动的发展。小说的出版和1859年爆发的以黑奴约翰·布朗为首的奴隶起义无疑成为南北战争前夕美国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的作者斯托夫人被林肯总统戏称为“写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斯托夫人像 ☚ 红字 《汤姆·索亚历险记》 ☛ 汤姆叔叔的小屋长篇小说。又译“黑奴吁天录”。斯托夫人作。1852年发表。围绕汤姆、乔治和伊莱扎等黑奴的遭际形成两条线索。主线是汤姆一生的不幸遭遇。通过他像牲口一般多次被主人转卖最后惨死在奴隶主皮鞭之下的故事,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次线通过伊莱扎和她的丈夫敢于逃走和反抗获得自由的故事,表现了黑奴的不屈与斗争精神。小说为以后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造成了强大的舆论。作者因此被林肯总统戏称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长篇小说,又译作《黑奴吁天录》。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老黑奴汤姆在奴隶主之间几经转卖,最后落到极端残暴的奴隶主莱格里手中,为掩护两个女奴逃亡而惨死在主人的皮鞭之下。小说中的女奴伊莱扎则起而反抗,带着孩子逃亡,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加拿大,得到自由。她的丈夫乔治为保护妻儿的安全,拿起武器向追来的奴隶贩子开火,更是一个通过斗争获得自由的黑人形象。小说揭露了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赞扬了伊莱扎夫妇所代表的黑人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同时也推崇了汤姆所体现的逆来顺受的基督教博爱宽恕精神。该小说在1901年曾由著名翻译家林纾译为中文,译名为《黑奴吁天录》。欧阳予倩曾把它改编成话剧《黑奴恨》上演,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 ☚ 玩偶之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