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岩 江岩亦题《紫玉》。东晋志怪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录异传》。《太平御览》卷八○五、《事类赋注》卷九均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李格非等《文言小说》皆选入。写药工江岩击石得玉事。叙述:江岩常常到吴地采药,在富春县清泉山南,远远看见一位美女,身着紫色衣服,独自坐在山石上唱歌,歌声有如《碣石》(即《碣石篇》,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篇名)的雄浑慷慨之音。江岩朝她走去,没走几十步,女子就离开了,只剩下了她方才坐过的山石。一连数日,都是这样。江岩于是击破山石。随即从中获得紫玉一块,广长一尺。以后再未看到那位美女。作品通过对江岩上山采药意外得美玉一事的描述,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作品篇幅短小,全文仅七十余字,但有地点、有人物、故事情节也有头有尾。先是“遥见一美女”,次则“岩往”,“唯见所踞石耳”,且“如此数日”,再则“击破石”、“得一紫玉”,“后不复见女”。寥寥数语,娓娓道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作品语言凝炼。写江岩,先写所见,再写所闻,后写所为。只用“见”、“往”、“击”、“得”四个动词,就完成了主要情节的描写。写美女则用“紫衣”、“独踞”、“歌”、“碣石之音”等不足十字,就绘声绘形地把美女的形象展现出来,宛然当面。而且用“紫衣”暗示“紫玉”,构思奇巧,联想丰富,神韵颇足,显示了浪漫主义色彩。 ☚ 谢邈 紫玉 ☛ 江岩 江岩中国古代神话。《太平御览》卷八○五引《录异传》:“江岩常到吴采药,及富春县清泉山南,遥见一美女,紫衣,独踞石而歌,声有《碣石》之音。岩住,未及数十步辄去,女处唯见所踞石耳。如此数日。岩乃击破石,遂从石中得一紫玉,广长一尺。后不复见女。” ☚ 刘晨阮肇 江黄 ☛ 江岩《江岩》出自唐前志怪小说《录异传》(又称《录异记》)。讲药工江岩击石得玉之事。 全文七十余字,篇幅虽短,但叙事有头尾、有情节、有人物。篇首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富春县清泉山南;交代了人物——采药人江岩;篇中写了事件的发生——“遥见一美女,踞石而歌”;故事的发展——“岩往,未及数十步辄去,女处唯见所踞之石”;篇末结尾,讲明事情的结局——岩破石,得石中紫玉。寥寥数语,娓娓道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全篇没有细腻的描写和多变起伏的情节,只用简洁的白描手法,毫无雕琢地勾勒出了故事的轮廓。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与传说,是民间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安定,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小说。小说通过神怪的题材,反映人民的思想和愿望。而题材内容大多是神鬼怪异,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前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说狐道鬼流派的渊源,以后的志怪小说和它可说是一脉相承。《江岩》在结构上,已初具小说体裁的雏型。小说的语言凝练。写江岩,先写其所见,见一美女;再写所闻,闻碣石之音;后写所为,破石得玉。作者从“见”、到“往”、再“破”、遂“得”,只用四个动词,就完成了主要情节的安排,用词真可谓精当之极。写美女则用“紫衣”、“独踞”、“碣石”六字,描绘出她的衣着、姿态和声音,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观其态,如闻其声。从“紫衣”到“紫玉”,使人自然联想到紫衣美女即紫玉也!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江岩》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朴实。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运用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把故事情节层层推进,时序井然。 全篇虽以叙为主,而人物刻画却重在行动描写。文中的“岩往”、“未及”、“唯见”等处,表现了江岩的好奇。“如此数日”,写出了江岩由好奇到疑惑的心理状态。为明真相,他终于将石“击破”,紫玉显现,却“不复见女”。这一系列的行动描写,使小说情节层层推进,错落有序。 郭沫若曾说:“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又说:“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江岩》这篇唐前志怪小说,正是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