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应变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应变米

应变米

上海解放前市民为应付物价飞涨和突然事变而储备的大米。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压迫下,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的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更是极其贫困悲惨。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短短3年中,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从迅速恶化发展到了全面崩溃。为支撑内战国民党横征暴敛、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的暴涨。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则乘物价暴涨之机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在这种横暴的掠夺下,国民党统治区民族工商业不断倒闭,大批工人、店员相继失业,农业生产连年下降,粮食严重短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上海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中心,物价飞涨、民族经济倒闭、工人店员失业、人民陷于饥馑更为突出。1947年上海米价,1月每担6万元,6月涨到50万元,12月中旬更涨到110多万元。“金元券”发行后上海物价的暴涨更为惊人,以1948年8月总指数为标准,11月上涨25倍多,12月上涨35倍多,1949年1月上涨128倍,3月暴涨到4 000多倍,4月更暴涨到83 800多倍。由于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1947年上海就发生了5起“抢米”事件,还发生了一千多人砸米店的事件。在这样恶劣混乱的经济生活中,物价的暴涨可能一夜之间使人沦为乞丐,一失业可能全家就被逼上死亡线上,缺粮、饥饿的威胁更是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因此,上海市民一拿到纸币,就赶快购进大米,尽量储起来,以应付物价的飞涨和失业、断粮等突然事变。这种应变米,在上海解放初期,曾帮助人民政府和市民自己战胜粮食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造粮荒的罪恶活动,缓解了当时粮食供应的紧张。1949年8月8日,陈云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的财经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的讲话就谈到了“应变米”的作用问题,他说:现在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一般商品一倍或一倍以上,影响了工业成本,也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维持上海的大米供应,每天至少需400万斤,尚差140万斤,不足部分是靠上海市民在国民党占领时储备的“应变米”补充的。1949年8月15日,在以《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为题所作的会议总结中,陈云指出:对大米供应问题不要悲观,上海共有505万人,到今年5月底达到550万人,这是把周围的农村人口包括在内的,如果只算市区,是440万人,扣除解放后还乡的40万人,现在实有不过400万人,每天有300万斤就够用了,这与现在可以供应的数量是相符合的。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应变米”的数字是不小的。有了粮食,控制上海物价就有相当把握了。上海过去靠“踢皮球”、“抢帽子”的投机者有二三十万人,他们搞投机,是官商勾结,狼狈为奸,坏事正是出在政府手里。现在我们不徇情受贿,发现了还要严办,投机者不能为所欲为了。我们掌握着粮食,一定会管得好的。事情正如陈云讲的那样,国家依靠手中掌握的粮食,在上海市民“应变米”的支持下,稳住了粮食供应,争取了时间,从老解放区赶运来大批粮食,终于打垮了粮食奸商的凶猛进攻。

☚ 抛售价   批购户 ☛
000004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