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上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上曲[唐]李嘉祐 江上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江上曲》,属《杂曲歌辞》。李嘉祐这首《江上曲》,大致写于他被贬谪江南时期,借咏流落江南的浣纱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和沦落天涯的谪居之感。全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浣纱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借舜帝南巡、湘妃泣竹的传说抒发抑郁的情怀。 诗的开头两句,从对自然背景的描写中引出诗的主人公:“江上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靠近江边的水面上开放着清雅素淡的芙蓉花,有一个蛾眉修长、姿容秀美的女子,独自在江口漂洗着衣衫。“芙蓉花”,既是自然景观,又映衬出浣纱女的美丽素洁。“独浣纱”,既写出了浣纱女的孤独,又使人自然地联想起春秋时期越国那位美貌无比、心慧手巧的西施姑娘。三、四两句写浣纱女的情态和不幸遭遇:“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可怜这个美貌女子本应在达官贵人之家享受荣华富贵,谁料到她却流落到大江以南,一个人坐在江边,默默地注视着正在水中捕食鱼虾的鸬鹚。 “可怜”二字,表现出诗人对浣纱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阳台”,战国时期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序》中写道:“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 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称男女合欢的处所为“阳台”,这里借指富贵之家。 “娇不语”,写出浣纱女孤寂苦闷的情态。五、六两句写浣纱女强烈的思乡情绪,“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掩面”二字,表现出浣纱女无脸再见家乡父老的心理状态。“空山雨”,形容她的泪珠又多、又密。这位美貌的女子本是北方(很可能是京都长安附近)富贵人家的娇女,不幸流落江南浣纱,命运一下子把她从天上抛到地下,她虽然朝朝暮暮思 念着故乡,思念着亲人,但她又有何面目再见家乡父老?她虽然羞见家乡父老,但她又怎能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亲人?当她实在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回过头来望一眼故乡的时候,泪水便禁不住地象空山骤雨般地落了下来。这就把她那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此情此景,使诗人自然地联想起舜帝南巡、湘妃泣竹的传说:“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苍梧的秋色虽美,谁有心情去欣赏、去评论它呢?千载以来,只有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魂魄,在苍梧上空飘来荡去。请您看一看山峰上的斑竹吧,竹子上那一个个的花斑,都是湘妃的泪痕呀。“苍梧”,山名,又名九疑山,相传舜帝南巡,死后葬于苍梧之野。这里借指浣纱女所在江边附近的山。“不堪论”不是不能论,而是没有心情论。试想一个流落江南的浣纱女,生活的艰辛,思乡的痛苦,时时在折磨着她,她哪里还有心思去欣赏、去评论那美好的秋色呢?她哪能禁得住秋色的刺激呢?“依依”,轻柔飘动的样子。尧的两个女儿虽为帝王之女,据说死后还作了湘水女神,她们就幸福了吗?她们姊妹二人都做了舜的妃子,为追踪舜,她们又过早地死在湘水之中。究其实,她们也不过是旧礼教的牺牲品,是悲剧性的人物。她们的命运跟眼前的浣纱女又有多大区别?“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这就是她们命运的写照。据《述异记》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这里用湘妃竹的传说,表现浣纱女的悲痛之深。 这首诗表面上虽然是处处在写浣纱女,其实也是处处在写诗人自己。李嘉祐在仕途上是很坎坷的。他在朝中供职的时间不长,就被贬谪为鄱阳宰,以后调任江阴令,再后又任过舒州司马和袁州刺史等职。《江上曲》这首乐府诗,大概就写于任江阴令的时候。他的遭遇和浣纱女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失意者,都是“天涯沦落人”。他也象浣纱女一样,胸中有满腔的郁闷和痛苦。所以,他笔下的浣纱女,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这首诗的主旨,与其说是咏叹浣纱女的不幸遭遇,倒不如说是诗人借浣纱女来倾诉自己的哀伤和愤懑,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感情浓郁,意境含蓄,语言平易质朴,音韵和谐,保留了较多的乐府民歌的特色。 江上曲[南朝·齐]谢脁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莲叶何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谢脁是南齐著名诗人,其诗清新流丽,风华映人。沈德潜曾评论说: “玄晖(脁字)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古诗源》卷十二)可谓准的之论。这不但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山水诗作中,而且在乐府诗中也表现显著。《江上曲》即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江上曲》旧属杂曲歌辞,谢脁的拟作是一首情诗,通篇以女子的口吻写对爱情的渴慕和向往。 诗前四句写爱情暂不可得。“易阳”、“淇水”为典故, 犹“巫山云雨”,往往用来表示男女爱情。 “莲叶”有自称之意,以莲叶的肥嫩质鲜,饱满挺秀喻女子的青春豆蔻年华。 “淇水不可渡”,暗指女子正当怀春季节,而爱情迟迟来至。 “愿子”二句为对所爱之人的嘱吒之词,渴望双舟并驾、时同千里,永不分离。“千里”以下四句由对所爱之人的叮嘱转而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于希望之上生出一种甜蜜亲昵的幻觉,想象与所爱之人泛舟江心,清歌对转,你唱我和,舒闲“桂舟”之上,戏嬉莲叶之间。抒情纯真爽快,过度自然灵活,不落俗套。 此诗虽是一首情诗,但表情却很有特色,既不象《上邪》 《有思》那样炽烈,也不象吴声、西曲那样直露,而是在江南秀丽的山水景色下柔柔地托出,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清新流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不愧出自“灵心秀口”。此外,结构也很独特。诗前半章写生活现象,后半章写女子心象。却一反过去求之不得,怅然若失的表情方式,而是在想象中对爱情的获得寄与很大希望,最后以“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结束,不由使人想起柳永《望海潮》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充满无限的清新爽快的美感,真可谓“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江上曲》江上曲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这是一首情歌,写一位少女在春和景明的易水之滨等待自己情人时内心热烈的恋情。它吸收了乐府民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之中。 易水、淇水等地,传说皆古代青年男女春游交往、倾诉爱情的地方。枚乘的《菟园赋》中就写到过“晚春早夏,邯郸、襄国、易阳之容丽人,及其燕饰子,相与杂沓而往款焉”的盛况。这首诗一起始,就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茂密硕大的荷叶,铺满了涣涣的易水河,碧绿如茵的芳草,覆盖着阳光照耀下的易水岸坡。首二句所绘出的明丽画面,向我们展示出暮春早夏时节的特征。这就自然地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 就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日里,少男少女们成双成对地泛舟于易水之上,嬉戏于芳草之间,美艳之至,热闹非凡。只有一位少女独自一人在河畔徘徊,她不时地引颈远望,焦急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对于这些人物和场面,诗人虽然没有正面写出,但却十分巧妙地通过后八句抒发少女渴望爱情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暗写。 从“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至诗的结尾,都是热恋中盼望与情人相会的少女的内心直白。 “淇水”在《诗经》与六朝诗歌中都是作为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场所出现的,这里的“淇水不可渡”,就暗喻着情人迟迟未到,爱情尚不可得。现实中的爱情无法得到,便转为强烈的渴望和美丽的幻想。少女先是遥遥向心上人发出热切的呼唤:“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希望所爱之人停船相载,千里共航。同时,还在这种热情的呼唤中幻想着心上人已经来到自己身边,向自己倾吐衷曲,以心相许。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江共南楚。”这四句具体展示了少女对爱情生活的憧憬。容与,舒畅安逸的样子;共南楚,共同唱着楚歌。少女想象着与心爱的人悠哉游哉地泛舟易水之上,一边采着鲜菱,一边唱着情歌。诗人通过对少女想象世界的描绘,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间接地表现了易水之滨少男少女欢悦游冶的动人情景。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晓畅,象“易阳春草出”、 “淇水不可渡”等,直似口语,表现出一种素朴的美。加之熟练地运用了民歌形式,如直接从民歌《江南》曲中借用“莲叶何田田”的诗句,就更使其别具一番清新的韵味。 江上曲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1,回身忽作空山语2。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校记】 1.北,《全唐诗》一作“此”。 2.身,《全唐诗》一作“首”;空山语,《全唐诗》一作“巫山雨”。 【注释】 [澹澹] 水波荡漾貌。曹操《步出东门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南朝梁何逊《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萧萧藂竹映,澹澹平湖净。叶倒涟漪文,水漾檀栾影。” [蛾眉] 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南朝梁何逊《咏舞》:“逐唱回纤手,听曲转蛾眉。”后遂作为美女的代称。 南朝梁高爽《咏镜》:“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 浣纱,《太平御览》卷四七引晋孔晔《会稽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唐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存……若到天涯忆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蛾眉浣纱,此处隐喻象西施一样的美女。 [可怜] 可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阳台女,指传说中巫山神女。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遂常用以喻指多情女。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 岑参《醉戏窦子美人》:“细看只似阳台女,醉着莫许归巫山。” [鹭鸶] 鹭。因其头顶、胸、肩、背部皆生长毛如丝,故称。唐李绅《姑苏台杂句》:“江浦迴看鸥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北地人] 诗人自称。 [空山语] 《全唐诗》一作“巫山雨”,甚是。与前句“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应,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写江南浣纱女子的美丽、神秘。 [苍梧] 见本书卷二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注。 [帝子魂] 谓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见本书卷三郎士元《湘夫人二首》诗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