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云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云母 【概况】: 异名 云液、磷石(《本经》),云母石(《中国药典1977年版》),千层玻(《四川中药志》)。 基源 云母为硅酸盐类云母族矿物。 原矿物 云母正品一般指白云母Muscovite主含钾、铝的铝硅酸盐[KAl2(AlSi3O10)(OH,F)]。部分地区以甲香(为蝾螺科蝾螺Turbo cornutus Solander的掩厣)作为云母药用。 历史 云母始载于《本经》。 《荆南志》载:“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方台山出云母,土人候云所出之处,于下掘取无不大获。……据此,则此石为云之根,故得云母之名。”《别录》云:“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苏颂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明者为上。……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抱朴子》载:“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当举以向日看之,阴地不见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晶晶纯白者名磷石。 ”与现今供药用的白云母相符合。白云母曾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年版和1977年版。 形态 白云母单晶体呈假六方板柱状、板状或片状;集合体成板片状或鳞片状。 薄片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常带浅黄、浅绿或浅灰等色。 解离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5~3。密度2.77~2.88g/cm 解理平行底面极完全。薄片具弹性。 绝缘隔热性特强。 产状 白云母广泛分布于片麻岩、云母片岩、千枚岩中,在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以及伟晶岩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当硅铝质岩石遭受云英岩化时常产出大量的白云母。有时也见于砂岩中。 主产于中国华北及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湖南、云南、西藏。 蝾螺掩厣(甲香)与白云母主要不同处:掩厣呈扁圆形,直径1~4cm;一侧边缘较厚,一侧较薄。 一面隆起,淡白色、淡棕色,上面有颗粒状突起,并有螺旋状隆脊。另一面平坦有螺旋纹。 质较坚,打碎后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咸。分布于浙江以南沿海。主产于福建、广东。 使用省区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江西、河南、贵州。 。【生药】:采集 采得后洗净泥土,除去杂石。 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为多数薄片叠成,一般长2~6cm;无色透明或白色,具玻璃样光泽。质硬,不易折断,但可片片剥离,薄片表面平滑,透明如玻璃纸,有弹性,能曲折,断面不平坦。有泥土气,无味。 以易剥离、片大、透明者为佳。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方法有净制,煅制和醋制。 ❶ 云母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撕成薄片。 贮藏 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含KAl2(Alsi3O1n)(OH,F)2,其中sio243.44%,Al2O3 29.56%,Na.O2.51%,K2O10.11%,Fe2O36.68%,CaO0.53%,MgO2.13%,H2O5.14%。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46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本经》:“甘,平。” 归经 肺、脾、膀胱经。 ❶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纳气,安神,敛疮,止血。 主治 虚喘,眩晕,惊悸,癫痫,寒疟,久痢,金疮出血,痈疽疮毒。 ❶ 《本经》:“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❶ 《本草经集注》:“泽泻为之使。畏鮀甲及流水。”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千金翼方》:“治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185g,常山37g。上2味捣筛为散。热汤服6g,吐之止;吐不尽,更服。” 单方应用 ❶ 《千金翼方》:“治风癫:云母,服18g,取瘥。”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云母石,性镇坠,能使火下,火下则水上,是既济之象也,故安五脏,益子精,明目。《别录》主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皆此意也。其曰止痢者,久痢则肠胃俱虚,甘温足以回其虚,下坠足以去其积,故亦主之也。” 疟以寒湿之邪结于少阳之经,与淋痢之证,皆缘土湿而阳陷,云母泄湿行痰,故治牝疟而除淋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