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族Han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0.4亿(1990)。遍布中国各省市。汉语属汉藏语系,分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8大方言。汉字以形象表意见长,其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或乐舞。先秦有“云门大卷”、“代舞”;汉朝有“七盘舞”;唐朝有“破阵乐”;宋元以后有“跳钟馗”、“采茶舞”、“胜利腰鼓”等。汉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赛龙舟、放风筝、抖空竹、拔河、踢鼓子、抽陀螺、扳羊头、跳皮筋、翻筋斗、踢鞠、赛马、登山、绊跤、弹球、踩高跷、扭秧歌、舞龙、舞狮、挑幡、斗鸡、拾魁踢毽子、摇旱船等。
❶踢鼓子。又名踢鼓舞,舞者用双脚替代鼓槌,在鼓面上踩踏各种步点。分“单踩”、“双踩”、“换踩”、“小跑踩”、“跳踩”、“撩腿踩”等。
❷扳羊头。又称扳爪,即扳手腕,是一项增强腕部力量的传统体育活动。分为悬扳、定扳、双手扳等多种方式。扳手腕运动不受场地限制,在全国各地均很盛行。
❸扭秧歌。流传于陕北,盛行于北方,是舞与歌相结合的一种活动。舞者伴随着鼓点与唢呐声踩踏各种步点,动作突出“扭”与“踏”,有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前进扭步等20余种步点。
❹挑幡。流行于闽北地区,表演者用长12米的毛竹,竖立于肩、臂、手部,或置于足、头、鼻处,又或齿托表演。有顶、托、伸、卧、转、滚等动作。
❺斗鸡。河北称撞拐,江苏称捣拐,湖南一带称鸡儿拳。是一项力量加技巧、斗智慧的个人或多人对抗性的单腿跃步运动。
❻拾魁。流行于福州地区。用瓦片磨成圆片撒于地面,拾魁者通过抛、拾、扫、接等动作,锻炼臂功和眼神。常见有“仙女散花”和“九天云雨”2种花式。
❼摇旱船。流行于北方各地。要求乘船者与撑船者紧密配合,作各种舞蹈与武术性的表演。

汉族hànzú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使用汉语、汉字,有4000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汉化 汉学 汉堡包
★门外汉 男子汉 气冲霄汉
楚河汉界中国象棋棋盘上多有“楚河汉界”。原指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相争时,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汉族hànzú

〈名〉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文化│汉族历史。

汉族hàn zú

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1902年樋田保熙译《世界地理志》部甲:“朝廷大官及兵卒多满洲人,而用汉族人较少。”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像亚洲的民族,著名的有蒙古族、马来族、日本族、满族、汉族。”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汉族

中国的主体民族。古称“华夏”、“中华”。1990年人口有1,042,482,187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东北松辽平原。讲汉语,属汉藏语系。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族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4千年,汉族人研制的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被称为四大发明,为推进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共同地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和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汉族

四川主体民族。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偏少外,其他地方则以汉族为主。人口102330134人 (1990 年),占全省总人口 的95.4%。先秦时今四川境内居住着巴、蜀等古代民族,主要属于氐羌系与百越系。秦统治四川后,建立郡县,汉族的前身古华夏族进入四川。以后各朝都有汉族入川。明末清初,川西平原人口锐减,清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从外省迁入大量汉族。历数千年的迁移发展和民族融合,在四川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格局。操汉语四川方言,使用汉文。以信仰佛教、道教为主。受传统的儒文化熏陶。汉族精于农耕,手工业、商业发达。旧习土葬。有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

汉族

我国主体民族。又称“汉人”、“秦人”、“唐人”。由炎帝、黄帝、太昊、少昊四大系融合而成华夏族,由华夏族各支所建立的夏、商、周、秦、汉而形成汉族。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被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和保卫边疆。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人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而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汉族人数众多,与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是分不开的。汉族居住在新疆这块土地上,也有着久远的历史。从汉武帝时代,张骞率随同人员出使西域起,接着有汉朝与乌孙和亲,一些汉人随细君和解忧等公主西迁。汉宣帝时,有汉族将士在渠犁屯田后汉朝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同时在高昌壁设戊已校尉,又有大批汉族屯田将士及家属迁入。唐朝时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有汉族驻军3万人和2万人,当时就有不少汉族商人和移民来西域。从遥远的古代起汉族就和新疆本地的各民族一起生活,共同开发新疆。自清代中期以后,大批汉族就不断地由内地迁来新疆,自1884年新疆建省后,内地汉族人来新疆屯垦、经商者络绎不绝。清廷还裁兵分屯,遣犯助垦,移民实边。民国年间,也有不少汉族人到新疆为官经商,甘肃、陕西、河南等省灾民到新疆垦殖。1933年一批东北义勇军经苏联转移到新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于1954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大批汉族转业军人及其家属定居新疆,上海、江苏等地的支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还有一批内地的干部、职工及大学毕业生从全国各地调来工作。此外,也不断有汉族人自流入疆。世居在新疆的汉族,其使用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均与内地汉族相同。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汉族有7489915人,分布于全疆,在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和工矿区汉族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汉族

古代亦称“华夏”、“中华”。又有“夏”、“诸夏”、“华”、“秦人”(秦朝)、“汉人”(汉朝至唐前)、“唐人”(唐朝)等史称。他称“汉人”、“华人”。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辽平原。有936,703,824人(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3.3%。先民出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关于汉族形成为古代民族,一般认为应远溯至华夏形成之时; 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历史上曾掀起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1840年以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内外敌人压迫掠夺的共同遭遇,与各兄弟民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马克思主义首先在汉族地区传播起来,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人民一起, 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奋力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 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曾有过多次较大的迁移扩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主要从黄河流域及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徙。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和边疆民族内迁, 与汉族杂居,并先后融合于汉族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使汉族得以不断壮大兴旺。自秦汉至清,历代均有大批汉人通过屯垦、戍边、移民、俘掠、流亡、经商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 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共同保卫和开发边疆,其中许多人融于当地少数民族之中。自秦汉以来,随着我国统一规模不断加强,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接近、相互吸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交往频繁密切,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犬牙交错的分布特点。一般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操汉语,属汉藏语系, 有八种主要方言。汉字源于象形字,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用汉字系自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 道教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但均未形成全民族的统一宗教,汉族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是兼容并蓄。在历史上汉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素称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但同时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青铜器、丝织、建筑、陶瓷、绘画等久负盛名。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历代均设专职史官记录重大事件的制度,形成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指南针、造纸法、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发明最早。科技发展水平在宋、元时代尚居世界前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新中国建立后,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在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与各兄弟民族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正齐心协力,共同前进,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汉族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分布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人口为11.37亿人(2000),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其中男5.86亿人,女5.51亿人。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47561人,大学本科生13323659人,大学专科生27250348人,中专生36139553人,高中生93677240人,初中生395955476人,小学生398665791人,扫盲班18265483人,未上过学77071225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8430988人,采掘业657828人,制造业8017373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93346人,建筑业1732369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7893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63221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228516人,金融、保险业371520人,房地产业149733人,社会服务业1364755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661717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55889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43010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441304人。从事的职业: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050440人,专业技术人员3539252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94893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5811538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849191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0132797人。汉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逐渐混血而成的。其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有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曾有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历史上有许多先进的发明创造,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最早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举世闻名。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分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7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从4000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推广了普通话,并简化了文字,汉字将逐步向拼音方向发展。汉族历史上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农业和手工业素称发达。在殷商甲骨文中记载当时的农作物已有禾(小米)、黍、麦、稻、稷等。农业生产十分注重农时,兴修水利、改造农田、改良土壤、轮休耕种、科学施肥、培养良种,改良工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学习其耕作技术。手工业在商代已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青铜器的制造、丝织品、陶瓷品的制作和建筑、绘画的技术早有盛名。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在汉族聚居的沿海地区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近代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汉族

025 汉族

中国主体民族,亦称“华夏”。史称“夏”、“华”、“华夏”、“诸夏”、“汉人”、“唐人”等,1042482187人(1990)。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流域及东北松辽平原。据历史传说,汉族的远古先民包括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及夷、羌、苗、黎等部落的人。在长期的历史交往、斗争、融合中逐渐形成统一的族体。西周时称之为“华”、“夏”、“华夏”,战国时的七雄同称“诸夏”。中原的狄、夷、戎、蛮等也渐进融入华夏。公元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华夏遂成为统一的、稳定的民族。汉代华夷共处,特别是东晋和南北朝时北方“五胡”立国,中原华夏行汉礼仪,衣冠从汉,逐渐被称为“汉人”。“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并在历代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诸方面起主导作用。历史上汉族曾经几次大规模南迁,加之屯垦、流亡等因由移居边疆各地,与少数民族杂居、共融,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一些边疆民族内迁,逐渐融合为汉族。在相互接近、交融过程中,经济、文化及人口互促发展,发达兴旺起来。汉族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类型的文化遗存。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反抗封建暴政统治的农民起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汉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展开英勇斗争,特别是五四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半个世纪,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其中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孔子等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历史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文献最丰富的国家。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建筑学等古代科学技术及青铜器、陶瓷、丝织、绘画都享有盛名。汉族地区的经济在历史上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农业、特别是水利灌溉尤为发达,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明中晚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汉族语言属汉藏语系,有七大主要方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使用汉字。汉族没有全民族共同信仰的统一的宗教。历史上除原有的道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景教、袄教都产生了一些影响。解放后,宗教观念逐渐淡薄或者消失。主要节日为春节。建国以来,汉族在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建立了与各兄弟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共同发展、进步。

☚ 中国现代民族   蒙古族 ☛
汉族

汉族

由中国古代华夏族与其周边各族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民族。其族称形成与确立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汉族的远古先民活动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和龙山文化即为其文化遗存。传说中以禅让方式相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是远古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的后代。公元前21世纪,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废除禅让制,建立夏朝。自启建立夏朝后,中国进入了奴隶制时代。此后,随着商代夏、周代商,夏、商、周三族在王朝更迭中不断加强了融合,成了构成华夏族的三支主要来源。此时的华夏与其周围的蛮、夷、戎、狄之间界限并不严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统治区内的人民都成了华夏族人。继秦而统治中国的汉朝,以其近四个世纪的大统一及强盛,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此时的华夏,不仅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而且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不断发展壮大,其族称亦因当时汉朝的影响深远而被称为汉族。此后,虽然王朝不断更迭变化,民族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却始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一个主体民族的巨大作用。自秦汉至清朝统治时期,通过屯垦、移民等方式移居边疆的汉族人口有不少融入到当地少数民族中,对开发建设边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边疆地区各民族经过内迁、与汉族杂处,大多融入汉族之中。汉族的主要聚居地为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及松辽平原。由于不断融入各民族的成分,汉族成了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为九亿三千六百七十万三千八百七十三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三。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汉族都处于各民族的前列。汉族爱护、扶植其他兄弟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而不懈努力。

☚ 华夏族   东夷 ☛
汉族

汉族hanzu

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平原上,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3%,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通用汉语,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和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各地区存在不同的口语方言,但通用汉字。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有优秀的革命斗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族人民同其他各民族兄弟平等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 长城   壮族 ☛
汉族

汉族Hanzu

分布广泛,遍及全国。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在松辽平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地区,以及在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现有人口约10.42亿人(1990年),不仅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域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在秦汉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有七大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言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汉族中没有全民族统一信奉的宗教,自古就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如佛教、道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汉族衣着历代变化较大,到20世纪40年代末,男女多穿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夏季多穿浅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蓝等深色衣服。汉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鱼、蛋类,注重烹调技术。大中城市的住房多为楼房,也有砖瓦平房。农村中,北方地区多为砖瓦平房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多是一户或二三户为一院。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汉族的统治思想,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甚至中国相邻国家与民族的影响,也很显著。天文学与数学方面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诗歌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占有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人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公认的名家。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许多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即夏历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伊始,万象更新之时.人们常在此时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祈求丰收。人们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人团聚,贴门神和春联,燃放爆竹,走亲访友。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汉族人民的重要节日。

☚ 中国的民族   回族 ☛

汉族

中国的多数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发展而成。现有936703873人(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3%。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语言属汉藏语系。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发明最早。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各民族之间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并吸收了他们的优秀传统。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般走在各兄弟民族的前面,在国家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各兄弟民族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汉族人民正和各民族人民一道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汉族

汉族hɑnzu

境内汉族是由华夏族同其他部族在长期交往和共同发展中融合而成的。先周至西周时期,周人先祖后稷居邰(今杨陵、武功),公刘居豳(今彬县、旬邑),古公居岐(包括今乾县、武功西部),王季居程(今咸阳市区北部),周文、武居丰、镐(包括今咸阳市区南部)。经五次迁徙,境内各部族与周族融合为一体。先秦至秦时期,秦人先祖亦先后在境内居住。大骆、非子居犬丘(今兴平),秦灵公居泾阳,献公居栎阳,孝公迁都咸阳,至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不断将各地人迁居咸阳,形成了“关中无旧族”的局面,加速了汉族形成的进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部族大量移居境内,咸阳成为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民族政权的京畿之地。至隋、唐时期,境内各族已经融于汉族之中。隋、唐至今,汉族一直是境内居民的主体。据2002年统计,全市有汉族482万人,占总人口的99.8%。

☚ 鸟类及分布   冯村水库 ☛
汉族

汉族

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主要聚集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江平原。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936,703,82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3%。族源出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有过多次较大的迁移扩展和民族间的融合,自秦汉以来,随着中国统一规模不断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接近、相互吸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频繁密切,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操汉语,属汉藏语系,有8种主要方言。汉字源于象形文字,现用汉字是从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但均未形成全民族的统一宗教。在历史上汉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素称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青铜器、丝织、建筑、陶瓷、绘画等久负盛名。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火药等发明最早。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统治。1840年以后,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目前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正齐心协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瓜德罗普人   兰戈人 ☛
汉族

汉族

我国的主要民族,由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等中原地区居民和四周的兄弟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不断互相融合,形成于汉朝初期,因而得名。绝大多数居住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北、东北、华南。新疆现共有汉族5695626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7.6% (1990年统计),仅次于维吾尔族。讲汉语,使用汉文,有50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涌现了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最早发明了火药、指南针、纸张、印刷术,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史著作和艺术遗产,建立了繁荣富强的汉朝和唐朝,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族先民,早在上古时期,即和西域各部族有往来。至汉代,在西域建立政权,并开始屯田之后,即逐渐有汉族居民在新疆定居。汉晋时,就有许多陇右、河西的居民因屯垦戍边而迁居天山南北,南北朝至唐初,吐鲁番盆地曾经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麴氏王朝高昌国。唐朝统一西域后,由于吐鲁番盆地、哈密平原、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的汉族居民很多,在政治建置上采用了与内地一致的“州、县、乡、里制”。清朝统一新疆后,驻守、屯田、经商、迁徙到天山南北的汉族不断增多。1933年,大批东北义勇军经过苏联转移到新疆,分驻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后来都解散为民,其总数为2万多人,其家属不算在内。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疆的汉族人数迅速增加,其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建国初期进疆后复员转业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将士及其家属和子女;二是支援边疆建设的国家干部、科技人员、熟练工人、知识分子和上海等地的青年;三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自发迁居新疆的甘肃、陕西、河南、四川等地的农民。古代西迁的汉族将先进的农耕和手工业技巧传入西域,留下了罗布泊发现的大量汉文简牍和吐鲁番出土的汉文文书,还有许多碑刻和古城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支边的汉族则在国家机关、科研部门、文教卫生单位、工厂、农村中发挥聪明和才智,为保卫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回王陵   张骞 ☛

汉族

黄河流域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先民出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族,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初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属于黄河文明早期的中原文化区和山东文化区。流域内现有汉族人口2.73亿人(1990年),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6.2%。汉语是世界上通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源于象形字,现用汉字系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汉族有将近4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曾掀起过大小数百次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起义。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外敌人压迫掠夺的共同遭遇,与黄河流域其他民族团结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下游广泛传播,山东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地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流域内各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汉族在经济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黄河文化的创造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历史上素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业有一定发展,青铜器、丝织、建筑、陶瓷、绘画等久负盛名。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有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等。科技发展水平在宋、元时代居世界前列。历史上对宗教兼容并蓄,曾信仰过多种宗教,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但均未形成本族的统一宗教。改革开放的今天,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汉族han zu

Han nationality,China’s main nationality,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汉族

ethnic Han; Han ethnic group (or communi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