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霍山县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地处大别山北坡。总面积2 0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千公顷(水田14.67千公顷,旱地3.33千公顷)。总人口3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07元,是1980年的8倍。土地结构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集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山区县。该县资源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
❶林业资源,全县有林地面积达110千公顷,为江北毛竹第一县,是全国名茶县、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全省板栗基地县和全国重点药材县;
❷水电资源,全县蕴藏水能资源20万千瓦,已开发6.1万千瓦,是安徽唯一的全国100个初级电气化县之一;
❸矿产资源,全县已发现和探明22种矿产30多个矿点,潜在价值2 000亿元,已开发的有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等,黄金产量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❹旅游资源,霍山风景秀丽,境内风景名胜、人文景观遍布,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 774米)雄踞其南,亚洲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大坝耸立于高峡之间。
1994年,霍山县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11.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7.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在里山区推广以旱育稀植、垄作免耕为主要内容的“温饱工程”6.67千公顷,在山外实施以良种良法为主要内容的“丰收计划”6.67千公顷,依靠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单产。199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1万吨,粮食自给率达80%,总产量比1980年增长17.4%。茶园面积6.93千公顷,茶叶总产2 500吨,其中名优茶600吨;桑园面积2.67千公顷,蚕茧总产量1 800吨;药材总面积2.67千公顷;毛竹面积13.33千公顷,年伐量400万根;板栗面积8.67千公顷,其中挂果2.67千公顷,总产600吨;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年产量达600吨。有林地面积占林业用地的78.8%,林木蓄积量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8.2%。乡镇企业1 664家,从业人员4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13.6亿元,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产品达40多种,创汇1 500万美元。
多年来,霍山县坚持走适合山区特点的发展道路,1992年,中共霍山县委、霍山县人民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布局,提出大力发展“山口经济”,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由城关(大山口)——山口集镇——广大农村,梯次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带动全县经济快速起跳。
(1)集中力量,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山口集镇重点组织工业突破。在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上,加快实现由资源初加工型向高新产品开发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转变,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1994年,全县工农业产值比上升到78:22,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了原来以农林为主体的山区自然经济县向以工业为主体的山区商品经济县的跨越,培育形成了冶金铸造、建材、酿酒饮料、外贸食品、电光源、丝绸、羽绒、矿产、制药、造纸等一批强项和30多个骨干企业。到1994年底,全县与发达地区、大专院校联营合作项目达210个,建立“三资”企业13家,引进外资3 0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产品达9大系列、50多个品种,创汇近2 000万美元。
(2)由城关到山口集镇,再到广大农村进行分层梯级开发。全县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开发:第一层次,抬龙头。以城关这个大山口为示范区,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关常住和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把城关这个山口建成为工业重镇、旅游重镇和文明、整洁、繁荣、美丽的山城,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层次,强龙身。以10来个山口集镇为呼应区,将新办企业一律集中到区内来办,将老企业逐步集聚到集镇周围,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兴办中药材、茶叶、木竹等专业市场,吸引八方来客采购运销,将山区各种名优土特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吸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等,建设各具特色的山口经济小区。第三层次,摆龙尾。以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为基础区,根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桑药竹栗菌等高效商品农业、农副产品初加工和小水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