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关中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五行志》的一段记载。其中有: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疑为三月己未之误),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它不但说明了黑子出现的日期,而且说明了黑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之后,从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 我国共有100多次黑子记录。太阳黑子实为太阳光球层上出现了斑点, 温度比光球低1000~2 000℃,与光球相比就成为暗淡的黑斑。其数量的多寡平均以11年为周期, 它与地球上发生的磁暴和电离层扰动有密切关系, 因而对太阳黑子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