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中地区中部,勉县、南郑、城固和洋县境内。是秦岭、大巴山山间断陷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石槽;南以元墩——吴家坪——石咀子——周家坪——山口——秦家坝一线为界,北抵留旗营——广家苍——溢水——楚家坡一线,东西长约101公里,南北宽10——28公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呈扁椭圆形。 一、盆地地貌 东西两端窄,中间宽,梁山于汉中以西、汉江南岸插入中间,将盆地西端分离为勉县及濂水两块;汉江蜿蜒迂回其中,汇集两侧支流于水后,水深面宽;冲积平原由一系列的阶地及洪积扇构成。 (一)汉江及其支流的漫滩 多沿河呈扇形及新月形分布,高出河床1——2米,海拔490——560米,最宽4公里,地面平坦,前缘呈陡坎,由砂卵石及砾石组成。 (二) 汉江及其支流一级阶地 沿河呈带分布,勉县、汉中、城固等县(市)座落其上。阶面最宽6公里,微向汉江倾斜,高出汉江河床6——10米,海拔500——570米。为上迭阶地。由亚粘土、砂卵石及砾石组成。 (三) 汉江及其支流二级阶地 多发育于汉江北岸及濂水河两岸,最宽4公里左右,高出汉江河床15——35米,海拔510——590米,局部阶面被冲沟切割,特别是濂水二级阶地,切割密度大且深,阶面支离破碎,阶坡呈陡坎,后缘局部复盖洪积扇,为上迭阶地。由亚粘土及砂砾石夹薄层砂质粘土组成。 (四) 汉江三级阶地 在汉江北岸宽且延续长,尤其是褒河至湑水河之间,宽可达6公里以上,在南岸窄而零星,一般宽不足1公里,最宽2公里左右。高出河床40——60米,海拔530——600米。阶面被冲沟破坏甚剧,使之呈垅梁状,局部丘陵化;垅脊一般为南北向,脊坡较为平缓。冲积多呈“V”字及“U”字形,并有谷中谷的现象,沟深10——20余米。阶坡呈陡坎,高出二级阶地15——35米,后缘大多被洪积扇覆盖,缓坡相接。除汉江南岸局部为基座式外,共余皆为嵌入式。由粘土、亚粘土及砂卵石组成。 (五) 山前洪积坡积裙 沿山前呈扇形复盖于三级或二级阶地后缘,由多个洪积扇重迭而成裙状地形,其顶部掺杂有坡积物,由亚粘土夹碎石及卵石组成。与前缘与阶地缓缓相接,由于侵蚀作用形成局部低洼地带,如汉中以北的武乡镇一带有相对高差数米至10米,形状不规则的前洼地,沿冲沟发育。 二、边缘山地地貌 系盆地周围山地受构造及岩性的控制,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 (一) 低山及丘陵 分布于汉江南岸的中段和东段,由花岗岩体组成。海拔700——900米,比高100——200米。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山脊平缓,山顶浑圆,常复盖0.5——1米的残积物和坡积物,沟谷多呈箱形,一般大型沟谷中均有厚度不大的冲积物。 (二)低山 分布于汉江南岸的西段梁山、定军山一带,由古生代石灰岩夹砂页岩组成。梁山高1000米,定军山高820米,比高200米。由于组成岩石坚柔相间,坚者挺立,柔者内陷,形成似阶梯状地形,被雨水侵蚀,发育沟谷,又将之分割成大量的小山包。由于砂页岩夹层的存在,石灰岩溶地貌不很发育。 (三) 中山 分布于汉江北岸,秦岭南坡山麓地段,由片岩、千枚岩、大理岩及石英岩组成。海拔多在1000——1200米以上,最高达1500米,比高200——400米。山势较陡峻,山坡坡度达50°以上,脊梁窄尖且不对称,多为尖顶山。沟谷深切,边坡陡,断面呈“V”形。 三、其它地貌形态 (一)残山:有湑水河两岸的庆山、斗山及郭家山,褒水汇汉之处;汉江南北有孤山寺、黄龙寺及中格达,均成鼎足之势。呈椭圆形,孤矗于平地之中。 (二)滑坡:仅分布于汉江南岸马家嘴,位于三级阶段地前缘,属重力滑坡。 (三)洪积扇及冲积锥:此种地貌形态颇为发育,几乎各大沟口及山前地带均有分布,形如扇状,有的重迭,组成裙状地形。 汉中盆地 汉中盆地又称汉中平原。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与米仓山之间。为断陷盆地。东西向延伸。西起勉县武侯镇,东经勉县、南郑、汉中、城固、洋县等市县,长约100公里。汉江东西贯穿其间。南北宽5~20公里,汉中附近最宽处达30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盆地地势平坦,海拔400~500米。因有秦岭屏障,气候温湿,土地肥沃,渠堰纵横密布。除盛产棕榈、油桐、枇杷、柑桔等亚热带植物外,还是主要水稻产区,有陕西粮仓和“小江南”之称。盆地外围为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山地,盆地内为冲积平原。盆地东部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明显。盆地四周险固,易守难攻,历来为军事要地。 ☚ 四川盆地 南阳盆地 ☛ 0000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