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水蓼
水蓼  shuǐliǎo

亦稱“虞蓼”、“澤蓼”。因其生於淺水澤中,故稱。蓼科,一年生草本。莖紅褐色,節膨大。葉披針形,全緣,兩面具腺點,托葉鞘筒狀,紫褐色。夏秋開花,排成穗狀,淡緑或淡紅色,苞片漏斗狀。瘦果側扁,卵形,一面平展,一面凸起。生於田野、水邊、山谷濕地。全草入藥,供觀賞。產於我國各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水蓼》:“〔釋名〕虞蓼、澤蓼。〔集解〕時珍曰:此乃水際所生之蓼,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狹,比家蓼葉稍大。”

水蓼

水蓼smartweed,water pepper

Polygonum hy-dropiper L.,又称辣蓼。蓼科。一年生草本。生于浅水中或水边。遍布中国各地;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茎红褐色,节常膨大。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有辣味,具小腺点。花小,两性,疏生,组成腋生或顶生穗状花序,花簇较疏,细弱,下垂;花被绿白色或淡红色,有腺点;雄蕊通常6,很少8,花柱2~3裂。花果期夏秋季。全草入药,有消肿解毒,利尿、止痢作用。是辅助蜜源植物。习见杂草。

水蓼

别名辣蓼、白辣蓼、斑焦草、辣蓼草、泽蓼、虞蓼、柳蓼。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或斜伸。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粉绿色。果卵形,暗褐色。花果期7—9月。产奇台、阜康、乌鲁木齐、塔城、温泉、霍城、新源、巩留、吐鲁番、焉耆、阿克苏等地。具有消炎解毒、杀虫止痒、止泻的功能。药用地上部分,主治痢疾、肠炎、腹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跌打损伤等病症。亦可作杀虫植物。

水蓼shuǐ liǎo

《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水蓼(19)。药名。
【基原】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全草。
【别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子草、红蓼子草(《重庆草药》),白辣蓼(《中国药植图鉴》),胡辣蓼(《东北植药图志》),痛骨消(《广西药植名录》),红辣蓼(《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假辣蓼、斑蕉草(《广西中草药》),水辣蓼、小叶辣蓼(《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辛,平。
❶《千金·食治》:“辛。”
❷《日华子本草》:“味辛,冷,无毒。”
❸《本草求原》:“苦涩,平。”
【功用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❶《别录》:“蓼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❷《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❸《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转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❹《本草求原》:“洗湿热癞,擦癣。”
❺《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❻《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❼《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❽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❾《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钱至一两(鲜品一二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