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生蔬菜栽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生蔬菜栽培history of water-plantingvegetables growing历史上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水生蔬菜栽培较多。其营养丰富,经济收益往往高于稻田。其中富含淀粉的水生蔬菜,是古代荒年救饥的佳品。历来在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水系的农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图1 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菱 《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菱的栽培方法: 在秋季菱果黑熟时采收,随即播于菱塘中。到了明代,太湖地区是在重阳节采收老熟菱角,盛于竹篮中,浸于河水内。至次春发芽后,随水深浅长成幼苗。待苗长3~4尺左右时,取一竹竿,下端削成“火通口”状,钳住菱角,插入水底。生长期中用竹竿打通其节,插入水中。通过竹竿,灌以大粪。太湖地区在菱的栽培管理方面一向经验比较丰富。早在唐代,就对菱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栽培菱要求水体的底土松软肥沃。宋代,苏州一带对菱塘的管理十分精细,春季要将菱塘的杂草芟除净尽。当年苏轼在知杭州任中,疏浚西湖时,曾利用菱塘的这种管理要求,特地募人于西湖中种菱,藉以清除西湖中丛生的杂草,以种菱的经济收益补充浚湖的经费,一举两得。清代的典籍中常记有湖州一带栽培菱,于春末夏初插竹拉绳建扎菱岸,至秋季菱采取完毕即行撤去。 菱在古代除以鲜果入蔬为果外,在产区大都采收老熟菱风干或曝干,名为风菱,去壳后称菱米,用来代粮备荒。菱叶盛时,可摘叶煮食,名菱网头。深秋时节,菱根也可掘食。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l) 古籍中有茆、凫葵、水葵、露葵、马蹄草等别名。“莼”古写作蒪。原产中国。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先秦时期曾以盐渍的莼菜菹充作祭品。 莼菜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长江以北的山东省也有少量分布。作为蔬菜食用,历来主要是江浙一带。早在西晋时,苏州地区就视之为珍贵的蔬菜。唐以降,江苏太湖东西山坩近水域与浙江杭州西湖、萧山湘湖所产莼菜颇负盛名。 历史上基本上都是采收野生的莼菜供食。虽然《齐民要术》在养鱼篇中附有种莼法,但是,其后也只有太湖地区极个别的地方志中记有“水乡亦种”。 《齐民要术》所载种莼法,并未提莼菜繁殖、栽培的具体方法,只是对莼菜的生物学特性作了较确切的介绍。指出栽培莼菜要求水体洁净,最好是活水或泉水;莼菜的品质取决于水层深浅,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莼菜是水生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长期长,采收期也长,不过,一年中不同时期采收的莼菜品质大相径庭,古人常分别赋以不同的名称: 春夏之际,叶片尚未舒展的嫩茎称“稚莼”; 叶片略舒展者,称“丝莼”; 至秋季,茎叶已老者名“葵莼”,亦名“猪莼”、“瑰莼”或“龟莼”。对莼菜的最佳采收标准史籍中颇多论述,指出以嫩叶卷而未舒,形如小梭时采收最好。古人的经验,莼菜极不耐贮运,采收后“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即使同处一县,在莼菜分布的地区,乡人以为常蔬; 而在无莼菜分布处,竟终老不知其味。 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 Roem et Schult) 古籍中有芍、凫茈、黑三棱、地栗等名称,岭南一带习惯叫“马蹄”,为古越语音译。荸荠(史籍中亦写作葧脐)一名宋代文献中才有应用。原产中国。驯化栽培较迟,宋代典籍始见较明确的栽培记载。清中叶以后栽培发展较迅速。 荸荠在中国广为分布,据史籍记载,贵州、湖南、安徽、浙江、山东、辽宁等省都有野生荸荠。经济栽培南北都有,主要是长江以南各省。明清时期,苏州、上海等地所产的荸荠已运销至北方。 史籍中极少关于荸荠品种的记载,仅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地方志中常提到荸荠的球茎有红皮与黑皮两种。红皮者品质佳而不耐贮运,名铜箍; 黑皮者较耐贮运,名铁箍。 荸荠的栽培方法,在太湖地区是于农历正月,选择大而周正的球茎作种。种荠芽开始萌动时,用缸盛泥,将种荠埋入催芽。农历二三月间,将发芽的种荠排于秧田中。小暑前将荸荠苗按1.5尺的株行距定植于本田。生长期中田间始终要保持一定的水层。中耕除草基本上与水稻同。古代栽培荸荠在选地方面各地的做法不一。太湖地区大多用水田栽培,不仅注意选用肥田,而且还要施用豆饼或大粪。江西省常采用荸荠与水稻轮作的方式。湖南省某些地方则认为不一定选择肥田,“涧洫沟溪”亦可用来栽培荸荠。 荸荠在古代除以新鲜球茎入蔬为果外,还加工磨汁澄粉。亦可入药,性能解毒,开胃下食。 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 原产中国。古代有藉姑、河凫茈、白地栗等别名。白居易诗中首次采用慈姑这一名称。 慈姑的文字记载比较晚,南北朝时的典籍中始见著录,而且与荸荠有关。大约在宋代才开始驯化栽培。 史籍中极少涉及慈姑的品种,民国9年(1920)纂修的广西《桂平县志》首次著录了当地栽培的3个慈姑品种,其中“沙姑”是至今犹在栽培的一个品质较好的品种。 明代太湖地区栽培均选择肥田。农历腊月间折取嫩芽,插于水田中,次年农历四五月间按1.4~1.5尺的株行距分栽至本田。 古代除以慈姑的球茎入蔬为果外,并以之入药。其嫩茎亦入蔬。 芡(Euryale ferox Salisb) 原产中国。江浙一带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芡实(见图2)。古代有鸡头、雁喙、鸡壅等别名。早在先秦时期就用作祭品。 芡广布于南北各地,清代浙江、江苏一带的地方志中还记有野生者。栽培历来以江浙一带较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代江浙一带的农户曾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浙江杭州、江苏吴江所产者品质素称优异。 图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芡实 古代按芡米的粳糯区分为两类,糯者细腻甘美,品质佳。 南北朝时栽培芡方法比较粗放,于农历八月采收芡子直播于芡荡。降至明代,太湖地区栽培则比较精细: 秋季采收老熟的芡子,盛于蒲包内,浸于水塘中。次年农历三月取出播于浅水田育苗。待叶片浮于水面时,按5尺的株行距定植。定植前施用麻饼或豆饼等基肥; 定植后经10余日,用河泥壅培根际。 芡米除鲜食外,古代还磨粉制做糕点,嫩茎及根亦可食用,前者古代名䓈菜或鸡冠菜。 干制的芡米自古入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蒲菜(Typha latifolia L.) 古代名香蒲、蒲笋。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分布。只有中国作为蔬菜栽培。 蒲菜在南北各地都有野生者。先秦时期视为较珍贵的蔬菜,《诗经》中将其与竹笋并提。历来大都采收野生者入蔬。清代山东省食用的地方较多,大约有一些栽培。 历代仅个别农书提到蒲的栽培方法: 农历四月间,择肥硕的新蒲带泥移栽,次年即可采收。并指出栽培蒲菜的品质与水层的深浅有关,水层深者蒲白长,水层浅者蒲白短。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DC.) 原产中国。先秦文献中的“芹”大都指水芹,当时用芹菹充作祭品。秦汉以后,典籍中的“芹”常混指水芹、芹菜,甚至包括伞形科的其他植物。 水芹广布于南北各地。古代是否有栽培,史籍中的记载不甚明确,不过,明清时期纂修的地方志在“物产、蔬属”中常明白著录有水芹。民国年间纂修的广东、湖南等省的地方志中才有栽培水芹的明确记载。 《齐民要术》中简单地叙述“芹”的栽培方法:“芹、𦼫(苦荬)并收根畦种之,常令足水。”据此,即使是指水芹,也是水芹旱种,而非用水田栽培者。其后的农书中所述的“芹”,基本上因袭《齐民要术》,仅清代的个别农书例外,不过,所述也不是水芹的栽培方法,而是用种子繁殖的芹菜(Apium graveolens 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