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防治经济效益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措施,在防治水旱灾害的过程中取得的经济效益。水旱灾害防治主要通过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我国天然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每年来水的数量不同,在年内又往往集中在少数月份,使人类用水矛盾突出,人们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水库可以把江河流动的淡水储存起来,供工农业和城市生活之用,控制洪水,除害兴利,改善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有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800亿立方米。渠道把清洁的水引来,输送到缺水的城市、农田。水闸是河流或渠道上的控制门户,调度水流。堤防是河道防洪的屏障,水上长城。水井是抽取地下水的重要通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重形势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必须加强水旱灾害防治。1949年,我国水旱灾害防治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抗旱能力极低。全国0.98亿公顷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仅0.16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3%,灌溉机电井不足10眼,全年粮食总产1.13亿吨,平均每公顷产仅510千克。1949年以来,把发展农田水旱灾害防治事业、提高抗旱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恢复整修扩建和新建了大量抗旱灌溉设施。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平均每年抗旱挽回粮食损失3995万吨,挽回经济作物损失419亿元,平均每年缓解农村因旱饮水困难人口近2500万人和饮水困难大牲畜近2000万头。水旱灾害防治设施在农业抗旱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愈是干旱年份水旱灾害防治设施抗旱效益愈是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建成了一批调水工程,如天津引滦入津,广东东深供水,山东引黄济青,山西引黄入晋,辽宁引碧入连,吉林引松入长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碧入连、西安黑河引水和福建北溪引水等城市调水工程的建成运行,使天津、青岛、大连、西安和厦门等重要工业与旅游城市解决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为当地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基本满足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为当地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极大地改善了调水城市的投资与建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