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族

統稱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張衡《西京賦》:“摷昆鮞,殄水族。”

一鳞/小鳞/飞沉/飞潜/王余/巨鳞/文鱼/内黄侯/三十六鳞/无肠公子/玉尺/玉鳞/白小/白萍/白鳞/玄夫/玄甲/玉花鲈/尖团/团脐/冰鳞/含浆/金鳞/幽鳞/步兵鲈/素𫚈/蚌胎/蚌蠃/雪片/银刀/银梭/偻句/淮白/娵隅/蚌中月/琴高/鼋鼍/蛟鲸/蛟鳄/蛟螭/翔泳/游鲦/傍鲜鲜/锦鳞/蜲蛇/鲛人/潜鳞/蹄筌/鼍声/鼍鼓/鳞介/鳞甲/鳞翰/横行公子/鳞宗介族

☚ 蠹鱼   一鳞 ☛

水族Shui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34.7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水语属汉藏语系壮语族侗水语支。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称“水书”,在历史上没有印刷本,只有手抄本流传于世。水族民间流传斗角舞、龙舞、狮舞等舞蹈。铜鼓舞是以铜鼓和木鼓2种乐器按36鼓谱伴奏的舞蹈。水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有水族赛马、水族龙舟、跳芦笙舞、狮子登高、翻桌子、水族武术等。近年来增加了篮球比赛、比武表演、歌舞等文体活动。其中水族赛马、水族武术流行较广。
❶水族赛马。传统的水族赛马方式不取名次,参加比赛的骑手自由组合,陆续起跑。以马强、耐性好,骑手骑艺精湛、多次跑完全程者为胜。这种赛马主要比韧劲。
❷水族武术。包括刀术、链夹、坦耙、三须叉等。其特点是文娱性较强,武术动作惊险、娴熟。

水族shuǐ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水族shuǐzú

❶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
❷ 〈名〉生活在水中动物的总称:水族馆。
【提示】多指形体较大、行动较活跃的动物。

水族1;水族2

◉ 水族1 Shuǐ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例〉三都~自治县。
◉ 水族2 shuǐzú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的总称。〈例〉~馆/ 形形色色的~世界。

水族【类聚】总目录


鱼鳞甲水母紫贝珂贝淡菜海螺田螺蚶牡蛎蚌江珧蚌珠马刀石蜐蚬蛤蜊𧍧琎蛏肉章鱼乌贼鲍鱼石决明鲎鱼虾管虾龙虾蟹溪蟹海蟹蝤蛑螃蜞蟹螯蟛蜞螯海参䱜鱼海鳐鱼魟鱼鲟鱼、鳇鱼鲥鱼鲤鱼金鱼鲫鱼鲢、鳙鳙鱼泥鳅鳟鱼鳊鱼鲂鱼鰟鮍嘉鱼鲇鱼鲳鱼青鱼白鱼鲨(古代一种小鱼)鱼子餡鱼石首鱼鲚鱼鳗鲡海马鲻鱼鳢鱼土附鱼土附黄颡鱼黄鳝鳜鱼鲈鱼鳣鲷类鱼红笛鲷带鱼鲔鱼鮠鱼黄鲴鱼比目鱼鲽海鳅河豚河豚腹内腴白江豚大鲵鳖乌龟或鳖龟绿毛龟水龟大龟蠵龟龟甲鼋鼍鳄鱼腽肭兽海象鲸鱼海豚儒艮龙
生物

生物

生(生动;生成)
具有生命的东西:含血之类
各种生物:诸生
一切生物:众生 群生 群类 蜚潜动植
人以外的一切生物:横生
一切活着的生物:蚑行蠕动
小生物:蜫虫 蜫蚑 蜫蚔 蜫蠕
幼小的生物:
微贱的生物:蚁蝼 蝼蚁
微生物:霉(白~;青~;曲~) 菌(细~;真~;球~) 病毒
生物的分类:门(亚~;原生动物~) 纲(鸟~;鱼~;松柏~) 目(鸡形~;松柏~) 科(杉~;柏~) 属(猫~;稻~)
生物的族类:种(黄~;白~;亚~)族(羽~;水~)
生物的品类:生品
生物中能生产卵细胞的:雌(~鸡;~蕊)
生物中能生产精细胞的:雄(~性;~花)
天地间所有生物中最聪明、灵巧的:万物之灵
(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

☚ 生物   树木 ☛

水生动物

水生动物

水族 阴族 蛟鼋 蛟螈 蛟螭 蛟虯 蛟蜃 鬐介
水族的统称:鳞物
带甲壳的虫和水生动物:
有鳞和甲壳的水生动物:鳞介 鳞甲
食用的海生动物:海鲜
鱼鳖蜃等水生动物:川禽
部分水栖哺乳动物:豚(河~;海~;土~;虎~;白鳍~) 鯆 鲀 海豹 海象 海马 海狮 海熊 海猪 海狗 河马 腽肭兽
鲸鱼:鲸(蓝~;虎~;抹香~) 鱼王

☚ 动物   两栖动物 ☛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海水”,意为水人。1990年人口有345993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居住于贵州和广西北部。使用的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曾有过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但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人居住的地区是鱼米花果之乡,物产丰富,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很快,1957年,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水”,史称“水家苗”、“水家”等。人口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及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文字称“水书”,是一种古老文字,有的为象形文字,有的是汉字的变形,倒置或横写,故又称“反书”。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长于种糯稻,还善于养马、养鱼等。饮食有几大特点:一是喜欢糯食,二是重视食鱼,三是爱饮酒,四是嗜食酸味。妇女服饰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特色,多穿蓝色半长衫或青、蓝、绿等色的无领大襟长衫,长过膝,无花边,喜欢佩戴银饰。纺织技艺高超,纱质精细、织工均匀、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的“水家布”百余年前即已远近闻名,刺绣和蜡染工艺也很精湛,尤以马尾绣见长。村寨大都依山傍水,住房多为干栏式木楼。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的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4个亥日,是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语称“借端”,是最重要的节日,十分隆重热闹。届时要举行赛马、跳铜鼓舞、芦笙舞等活动。此外,还有“卯节”、“额节”、“霞节”、“苏宁喜节”等节日。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不仅能歌善舞,剪纸艺术、石雕艺术、编织艺术等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水族

自称“虽”,史称“僚”、“夷”、“水苗”、“水家”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部分居住在都匀、荔波及广西环江、南丹、河池等县境。286,487人(1982年)。操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兼通布依、苗、汉语和汉文。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传说原从岭南北上, 沿红水河、龙江入贵州。隋唐统称“溪峒蛮”,宋置抚水州, 被通称“抚水蛮”。在蒙姓酋长和封建土司长期统治下, 明清时封建领主经济发展缓慢,至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 仍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妇女从属于男子。使用特有的*水历,岁首在夏历九月。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遗存的*水书仅用于占卜。1855年(咸丰五年), *潘新简在九阡(今三都县境), 领导水族农民起义。解放后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历年大力兴修水利, 改善了山区饮水和农业灌溉,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盛产优质杉木,林业资源丰富。全县公路已四通八达,硫矿、煤、化肥等中小型工矿企业初具规模。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 各级医疗机构的建立,保障了人民健康。

水族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省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6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人口为406902人(2000),其中男213488人,女19341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35人;大学本科952人;大学专科2892人;中专7954人;高中7217人;初中58402人;小学195831人;扫盲班17572人;未上过学6900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1115人;采掘业106人;制造业616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人;建筑业8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16人;金融、保险业41人;房地产业6人;社会服务业95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8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6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9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84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09人;专业技术人员55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5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27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110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37人。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通用的单字只有100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使用。通用汉文。18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水族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才得到解放。水族以种植水稻、玉米等2种作物为主,兼营林木,以盛产优质的杉木而闻名。

水族

水族

水族人口约为36万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和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阳安话、潘洞话、三洞话3个土语。曾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约有300多字,只有少数巫师认识,在宗教迷信活动中使用。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水族人过去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清末曾传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数很少。
聚居于“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月亮山脚下的水族人,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明代的史册中已经有水族的名称了。水族人自称“海水”,其意为水人。清代王朝直接统治水族地区以后,不断有汉族人大量迁入龙江和都柳江上游地区,与水族人交错混居,使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快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水族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发病率曾高达80%的疟疾也被控制住了。1957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在国家的帮助下,勤劳的水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使都柳江畔成为鱼米花果之乡。

☚ 侗族   黔剧 ☛
水族

049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345993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他散居荔波、都匀、独山及广西西北各县境。有本民族语言,多通用汉语文。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仍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使用特有的水历及用于占卜的水书。妇女有不落夫家的婚俗。主要从事农业。旧时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盛行占卜。

☚ 拉祜族   东乡族 ☛
水族

水族

亦称麟虫、龙为麟虫之长,鲤鱼为诸鱼之长。以水生动物为题材的画称“水族”。

☚ 蔬果   畜兽 ☛
水族

水族Shuizu

指以水生动物为主体的国画作品。

☚ 麟虫   蔬果 ☛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在贵州省三都县,散居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286487人(1982年)。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曾有古老的“水书”,通用汉文。源于古代百越,由秦汉时西瓯一支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信奉原始宗教。多穿青、蓝两色,喜食糯米、鱼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水族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居住在都匀、荔波及广西环江、南丹、河池等县境。286,487人 (1982年)。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兼通布依、苗、汉语和汉文。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仍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使用特有的水历,岁首在夏历九月。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后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历年大兴水利,使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盛产优质杉木,硫矿、煤、化肥等中小型工矿企业初具规模。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 火地人   巴西人 ☛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水”。历史上包括在僚、蛮、苗、溪峒等泛称之中。分布在贵州三都、荔波、独山、都匀、榕江、黎平、从江、麻江、凯里;广西融安、南丹、河池、环江等地。人口345993人(1990年统计)。讲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文字雏形约400余字,称为※“水书”,仅用于巫师行法事活动,民间通行汉文。其民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北宋时,已定居于龙江及都柳江上游一带,时称抚水州,因地得名,有※抚水蛮之称。又因地属西南溪峒地,故又有※溪峒蛮之称。明末,文献上始见今名。有廖、区、潘、吴、蒙等姓。蒙姓酋长统治一方,曾与宋朝多次争战。建立世袭酋长制后,利用军事首领的权力进行战争。酋长※蒙承贵曾到宜州、融州、天河等地掳掠人畜。庆历四年(1044),荔波白崖山酋长※蒙赶与环州※区希范等联合,攻环州、镇宁州等地,与宋军争战一年之久。元初,分封土官,实行间接统治。本族内以“洞”、 “寨”为基层组织,多由“都老”管理内部事务。时社会发展处于封建领主制与农村公社制并存的局面。历史上曾掀起多次反封建斗争,以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抚水僚反宋武装斗争最著。清咸同年间起义首领※潘新简与贵州苗、侗、布依、回、汉等民族起义军联合,形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水族人民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生。抗日战争时期,九阡地区水族人民一举歼灭日寇百余人。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寨,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习捕鱼、狩猎。男女皆喜穿青、兰色服装。住干栏式楼房。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妇女婚后※不落夫家,经半年再长住夫家。信仰万物有灵,以六甲公为正神(即祖先)。节日以端节最为隆重,称之为借端。古时有石棺葬俗,棺椁形似“干栏”,周围雕有铜鼓及花纹。遇生死、疾病必请巫师(水书先生)占卜、杀牲祭鬼神,以鱼祭颇具特色。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诗歌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等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民歌内容广泛,常用歌唱表达感情。剪纸、刺绣、印染颇有特色。铜鼓为传统乐器,节日时跳铜鼓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33:48